東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東魏派兵在河陽南北兩城之間的黃河夾河灘上修建起了一座中潬城,與北城、南城最終形成河陽三城,并在此設(shè)置河陽關(guān),成為古都河陽的北大門。
到唐代,唐河陽三城亦為軍事重鎮(zhèn),分北城、中潬城、南城。方勺《泊宅編》卷二載“河陽三城,其中城曰中潬。黃河兩派貫于三城之間,秋水泛濫時(shí),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唯中潬屹然如故”。唐造河陽三城浮橋即在富平津舊地修建,在宋以前的黃河上修建的各種橋梁中,河陽三城浮橋規(guī)模最大。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七月,河陽中潬城浮橋被黃河水沖壞。《宋史·河渠志》載:“孟州水漲,壞中潬橋梁?!薄端问贰吩佥d:宋嘉佑八年(1063年)中潬城為河水所毀。宋孫洙《澶州靈津廟碑文》載:“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秋,大雨霖,河洛皆溢,濁流洶涌。初壞孟津浮梁,又北注汲縣,南泛胙城(延津縣北)”。 通過歷朝歷代的史料來看,盟津渡處是以河橋作為主要的通行方式。 據(jù)梅堯臣《送李審言殿丞歸河陽》詩載:“大河冬合時(shí),上可馳車馬,歸子從橋安,黃流在冰下”。又《送陳太祝歸河陽》云:“羸馬度關(guān)去,夜向河橋歸?!?唐代杜甫的《后出塞五首》:“朝進(jìn)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fēng)蕭蕭。 ” 《河陽橋送別》是唐代詩人柳中庸的作品。此詩抒寫詩人在河陽橋上送別友人遠(yuǎn)去的情景河陽橋送別,詩為:“黃河流出有浮橋,晉國歸人此路遙。若傍闌干千里望,北風(fēng)驅(qū)馬雨蕭蕭 ” 那么問題來了,孟津河段除了盟津(富平津)浮橋,真正的官渡船運(yùn)在哪里最合適呢? 我認(rèn)為那就是在今孟津區(qū)河清村的硤石津,清代以后稱河清渡。 歷史上的戰(zhàn)爭 也多發(fā)生在硤石津和河橋的爭奪上。如東漢董卓孟津之戰(zhàn)是以平陰與盟津?yàn)閵Z控要點(diǎn)。又如東魏大將侯景和隋唐大將黃君漢就是以硤石津柏崖山柏崖城為據(jù)點(diǎn)。唐軍與史思明叛軍也是在河橋和硤石津(河清)兩地交鋒。 硤石津(河清渡)所在地也是自古以來平陰縣、河陰縣、河陰郡、大基縣(柏崖縣)、河清縣(唐代、宋初)所在地。為三千年來的天然良渡。這里兩岸為丹霞地貌石山,河岸為白石灘,上船下岸方便快捷,河道穩(wěn)定,渡口條件好。硤石津一直使用到小浪底黃河大橋建成,才退出歷史舞臺(tái)。在八十年代,這里還是繁忙的渡口。 據(jù)記載明清時(shí)期花園村渡口可通孟州,可惜因河道變化劇烈不復(fù)使用。只有白鶴渡口有大鐵皮船,在孟吉黃河大橋修建以前,黃河以北孟津東部黃河對岸的人們都是要到白坡渡口過河。孟津西部則以河清渡口為主。白坡以東并無渡口,即使有也不是南北驛路大渡,多也是去河北種灘地。這應(yīng)該是常理。而不是一些作者所講孟津段黃河岸邊排列著七個(gè)渡口,在著名歷史地理學(xué)家譚其驤所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有明確的標(biāo)識。當(dāng)然由于歷史悠久,記載欠缺,孟津官渡后來如何變化,還有待探討。 因此來講,硤石津(河清渡口)、盟津河橋應(yīng)該是孟津河段歷史上最重要的通行方式和地點(diǎn)。因?yàn)樗卧蠛訕虻臍模灼露煽谌〈訕?,形成硤石津(河清渡)、白坡雙渡口東西通道,成為黃河南北的交通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