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是北宋詞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深婉老師的抒情和精妙的意象構筑出經(jīng)典的相思意境。以下將從原文、釋義及藝術特色三個方面進行賞析:

原文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釋義
上闋:
「檻菊愁煙蘭泣露」 園中菊花籠罩在輕煙中似含愁,蘭草沾露宛若哭泣,以擬人手法點出哀婉氛圍。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絲羅帷幕間透入微寒,燕子成雙南飛,反襯人的孤寂。
「明月不諳離恨苦」 明月不解離人之苦,徹夜斜照朱戶,埋怨中更顯相思無眠之苦。
下闋:
「昨夜西風凋碧樹」 一夜秋風凋盡綠葉,景象驟然開闊卻亦蒼涼,暗喻心境之寂寥。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登高樓極目遠眺,可見空間之遼遠與期盼之深切。
「欲寄彩箋兼尺素」 欲寄書信傾訴情懷,卻因「山長水闊」不知對方蹤跡,終歸于悵然。

藝術賞析
1. 情景交融的意象運用
詞中「菊愁蘭泣」「燕子雙飛」「西風凋樹」等意象,既勾勒出秋日蕭瑟的物理空間,又映射出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與相思。自然景物與情感完全融合,形成婉約詞特有的意境美。
2. 層遞深化的情感結構
從晨起見景生愁(菊、蘭),到夜間無眠怨月,再到登高望遠、欲寄無門,情感逐層推進,最終在「山長水闊」的浩渺中達到高潮,展現(xiàn)相思之無奈與綿長。
3. 含蓄與直抒的平衡
晏殊善以雅致語言包裹熾烈情感。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看似平淡敘述,實則蘊含執(zhí)著與絕望;末句「知何處」以問收束,余韻悠長,符合宋代文人「哀而不傷」的審美追求。
4. 時空交織的敘事手法
上闋寫清晨與長夜,下闋轉(zhuǎn)至昨日秋風與當下登樓,時間跳躍延伸了情感容量;從庭院到高樓再到想象中山水,空間由近及遠,強化了距離的不可逾越性。
歷史評價與地位
此詞被推為宋詞婉約派經(jīng)典,尤其是「昨夜西風凋碧樹」三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喻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者」必經(jīng)之第一境界,贊其開闊高遠雖寫離情卻超脫脂粉之氣,展現(xiàn)了士大夫詞的精神格局。

總結
晏殊此詞以清雅之筆寫普世之情,通過秋日意象的提煉與情感節(jié)奏的巧妙控制,將相思之苦升華為一種具有哲學意味的生命體驗。其語言精練而意境深遠,堪稱宋詞中“深美閎約”的典范之作。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