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

《雷塘庵主小像》是清代畫家王學浩的一幅重要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雷塘庵主小像》描繪的是清代中期名臣、金石學家阮元的肖像。畫中,阮元頭戴尖頂笠帽,身著素色長袍,右手輕捻胡須,左手握腰間束帶。人物形象刻畫細致,衣紋描繪流暢自然。阮元身后有兩株古松,交頸生長,聳拔凌天;松下山石間,點綴蕭蕭矮竹,更顯清逸之氣。畫中的隸書“雷塘庵主小象”是阮元自題,松樹是王學浩補繪,阮元像則由佚名畫師繪成。本圖屬于“多胞胎”作品中的一幅,這類作品的流傳,也印證了阮元的影響力之大。

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畫中的主人公是阮元,他頭戴斗笠,身穿淺色便袍,做正面直立狀,右手輕捻長須,目視前方。五官整潔周正,畫家以淡墨層層烘染顯現其額頭、鼻梁、兩頰、眼窩、嘴角等,結構分明,形貌自然,神情閑適,刻畫寫實逼真。衣紋則以重墨勾勒,衣褶處略作皴擦暈染,并以淡花青敷色,工寫之間,頗見功力。
王學浩,字孟養(yǎng),號椒畦,江蘇昆山人,乾隆五十一年舉人。他一生以布衣終老,以詩文書畫見長,著有《山南論畫》和《學圃詩鈔》等。在繪畫方面,王學浩以山水見長,取法黃公望、董其昌及清初“四王”諸家。盡管他以山水畫聞名,但《雷塘庵主小像》也展現了他在人物畫方面的深厚功底。在畫幅右中側,王學浩題云:“戊辰冬日為雷塘葊主補松,昆山王學浩”。

阮元與王學浩有著同年之誼。阮元在營建雷塘墓廬,取號“雷塘庵主”后,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夏、秋間邀請民間寫真高手為自己造像,后請王學浩為小像補松。阮元以提倡學術、振興文教為己任,勤于軍政,治績斐然?!独滋菱种餍∠瘛穼τ谘芯咳钤纳揭约爱敃r的社會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藝術角度來看,《雷塘庵主小像》人物形象逼真,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其手勢、身姿,特別是眼睛刻畫極為傳神。人物面目、衣著賦色均有濃淡之分,烘托了人物的情態(tài),并通過高超的筆墨技巧,實現了肖像畫一直講求的真實性。畫家將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與鐵線描并用勾勒衣著,再加以賦色,使人物更具立體感和質感。
在流傳過程中,《雷塘庵主小像》由于家族、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留下了數種摹本,如南京博物院藏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揚州博物館藏本、天津博物館藏本等。這些摹本畫面元素、風格樣式大體一致,但也存在一些細微差異。

總之,王學浩的《雷塘庵主小像》以其精湛的繪畫技藝、獨特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了中華繪畫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讓后人能夠穿越時空,領略到那個時代的人物風貌和文化氣息。

我是頂端平臺作者:李樹海。樺南縣退休教師,畢業(yè)于黑龍江省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高級教師,從事中小學教育40年,發(fā)表國家、省市級論文二十余篇,承擔國家省市級優(yōu)質課十余節(jié)。入駐頂端文學頻道,寫作是個人業(yè)余愛好,堅持原創(chuàng)杜絕抄襲。(本文圖片來自豆包Al生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