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畫畫得了一等獎!” 孩子舉著獎狀蹦蹦跳跳跑回家,期待得到一句夸獎,得到的卻是 “就一張畫畫獎狀,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如把心思放在學(xué)習(xí)上”;“爸爸,我學(xué)會騎自行車了!” 孩子興奮地展示新技能,換來的卻是 “騎得這么慢,還差點摔了,有什么可炫耀的”。生活中,很多父母不經(jīng)意間的 “掃興”,正在悄悄摧毀孩子的自信,讓他們在 “我不行”“我不好” 的自我否定中,慢慢迷失自我。

一、“掃興式回應(yīng)”:把孩子的熱情澆成冷水
孩子的世界里,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每一次真誠的分享,都藏著對認可的渴望。但 “掃興父母” 的回應(yīng),總像一盆冷水,瞬間澆滅孩子的熱情,讓自信在一次次失望中崩塌。
- “否定式” 打擊:孩子興高采烈地分享 “今天主動幫老師整理作業(yè)本,老師夸我了”,父母卻皺著眉說 “這點小事也值得說?班里同學(xué)誰沒幫過老師?”;孩子花了一晚上做手工,驕傲地拿給父母看,得到的卻是 “做得這么丑,浪費時間,還不如去寫作業(yè)”。這種不分場合的否定,會讓孩子覺得 “我的努力毫無意義”“我做什么都得不到認可”,慢慢不敢再主動嘗試,害怕再次被打擊。
- “比較式” 打壓:“你看隔壁小明,考試每次都考第一,你就拿個 participation award(參與獎),還好意思高興?”“表姐鋼琴都過十級了,你學(xué)個舞蹈還老忘動作,有什么可開心的?” 父母總習(xí)慣拿別人的孩子做對比,卻沒發(fā)現(xiàn),每一次 “你不如別人” 的評價,都在孩子心里刻下 “我很差” 的烙印。孩子會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做,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便會放棄努力,陷入 “反正我不行” 的自卑情緒中。
- “潑冷水式” 吐槽:孩子說 “長大了想當(dāng)科學(xué)家,研究星星”,父母笑著調(diào)侃 “就你這數(shù)學(xué)成績,還當(dāng)科學(xué)家?別做夢了”;孩子計劃周末和同學(xué)去公園野餐,興高采烈地準備食材,父母卻潑冷水 “外面太陽那么大,曬黑了怎么辦?而且肯定又要亂花錢,別去了”。這些看似 “務(wù)實” 的吐槽,實則是對孩子夢想和期待的否定,讓孩子覺得 “我的想法很可笑”“我不配擁有美好的期待”,慢慢變得不敢有夢想,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掃興式行為”:讓孩子在壓抑中否定自我
除了語言上的回應(yīng),“掃興父母” 的一些行為,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摧毀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在壓抑的氛圍中,逐漸否定自己的價值。
- “忽視式” 冷漠:孩子拿著畫了一上午的畫,跑到父母面前 “爸爸,你看我畫的全家?!?,父母卻盯著手機,敷衍地說 “知道了,放一邊去,別打擾我”;孩子在學(xué)校受了委屈,回家想和媽媽傾訴,媽媽卻忙著做飯,不耐煩地說 “多大點事,別小題大做,自己解決”。父母的忽視,會讓孩子覺得 “我不重要”“我的感受沒人在乎”,慢慢關(guān)閉心門,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甚至?xí)岩?“是不是我不值得被關(guān)心”,自信在一次次被忽視中逐漸流失。
- “控制式” 干預(yù):孩子想報繪畫興趣班,因為喜歡畫畫,父母卻強行改成奧數(shù)班,理由是 “畫畫沒用,奧數(shù)能提高成績”;孩子想穿自己喜歡的卡通圖案衣服,父母卻非要讓穿 “更得體” 的純色衣服,說 “穿成那樣像個小孩子,丟人”。父母總是用 “為你好” 的名義,控制孩子的選擇,卻沒考慮到,這會讓孩子覺得 “我的喜好不重要”“我沒有權(quán)利做決定”,慢慢失去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變得依賴父母,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自信也在一次次被控制中被消磨。
- “挑剔式” 指責(zé):孩子吃飯時不小心把飯粒掉在桌上,父母立刻批評 “這么大了還不會好好吃飯,真沒用”;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對著孩子大吼 “你怎么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小失誤過度挑剔,甚至上升到對孩子人格的否定,會讓孩子覺得 “我總是犯錯”“我是個沒用的人”,慢慢變得小心翼翼,害怕做錯事,不敢嘗試新事物,陷入 “越怕錯越不敢做,越不敢做越自卑” 的惡性循環(huán)。
三、別讓 “掃興” 困住孩子,用 “肯定” 重建自信
父母的態(tài)度,是孩子自信的 “土壤”。想要避免成為 “自信摧毀者”,只需要改變一點點,用溫暖的回應(yīng)和支持,讓孩子在認可中建立自信,勇敢做自己。
- 用 “具體夸獎” 代替 “否定打擊”:當(dāng)孩子分享成就時,別籠統(tǒng)地說 “不錯”,而是具體指出優(yōu)點。比如孩子畫畫獲獎,可以說 “媽媽看到你畫里的顏色搭配得特別好看,人物表情也很生動,能感受到你畫畫時很用心,得一等獎是你應(yīng)得的!”;孩子學(xué)會騎自行車,不妨說 “爸爸看到你剛開始練習(xí)時總摔倒,但一直沒放棄,現(xiàn)在騎得這么穩(wěn),這種堅持特別棒!”。具體的夸獎能讓孩子感受到 “我的努力被看見”“我的優(yōu)點被認可”,從而更有信心繼續(xù)前進。
- 用 “關(guān)注個體” 代替 “盲目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別總拿別人的孩子做對比,而是關(guān)注孩子自身的進步。比如孩子這次考試比上次多考了 10 分,即使沒考第一,也可以說 “媽媽看到你這陣子每天都在認真復(fù)習(xí),這次比上次進步了 10 分,這就是努力的成果,繼續(xù)加油!”;孩子學(xué)舞蹈雖然進度慢,但比之前更熟練了,可以說 “爸爸發(fā)現(xiàn)你這次跳舞比上次更流暢了,看得出來你在家練習(xí)了很多次,特別棒!”。關(guān)注孩子的個體成長,能讓孩子感受到 “我在變好”“我的努力有意義”,從而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 用 “尊重支持” 代替 “控制干預(yù)”:當(dāng)孩子有想法或選擇時,先別急著否定,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給予適當(dāng)?shù)闹С?。如果孩子想報繪畫興趣班,即使覺得奧數(shù)更有用,也可以先和孩子溝通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畫畫,畫畫能培養(yǎng)你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可以報繪畫班,同時也可以每天花 20 分鐘做一些奧數(shù)題,這樣既不耽誤你的興趣,也能提高數(shù)學(xué)能力,好不好?”;孩子想穿喜歡的衣服,不妨說 “這件卡通衣服很可愛,很適合你,只要你喜歡,穿著舒服就好”。尊重孩子的選擇,能讓孩子感受到 “我的想法被重視”“我有能力做決定”,從而逐漸變得自信、獨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塑造著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別讓 “掃興” 成為摧毀孩子自信的 “利器”,用溫暖的肯定、真誠的支持和尊重的態(tài)度,給孩子的自信 “澆水施肥”。當(dāng)孩子在父母的認可中感受到 “我很好”“我能行”,才能擺脫自卑的束縛,勇敢地擁抱世界,活成自信閃耀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