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星計劃2期#
#2025頂端秋日創(chuàng)作季#

少年時,總以為遠方才有真章。每每晨起,雞鳴入耳,竟覺其聒噪;傍晚炊煙,也只道是日之將盡,未見其美。架上瓜果,不過是飽腹之物;田間泥土,更只是行路的羈絆。彼時心思,早已飛越重山,落在書冊里描繪的霓虹都市、煙雨江南,或是別的什么未經(jīng)之地。于是腳下的田埂,頭頂?shù)男强?,皆成了束縛。
我們各自在懵懂年紀,吃最細的糠趕路,偏偏漏了身邊的田園日常。
后來果然去了遠方。城市的樓宇如林,街道縱橫,人聲車聲晝夜不息。起初也覺新鮮,久而久之,卻生出一種莫名的饑渴來。方知從前所厭棄的,竟成了夢寐以求的。夜里閉上眼,恍惚聽見老家院中的雞叫,看見屋頂上裊裊升起的炊煙,甚至指尖還能觸到藤架上初結(jié)的黃瓜那細嫩的刺。

這才明白,所謂憧憬,不過是尚未識得的故鄉(xiāng)。
老家的日常從不用誰定義。它自有其節(jié)律,如同時光的針腳,細密而恒常。晨起聽雞叫,不是鬧鐘的催促,而是天地初醒的呼吸;傍晚看炊煙,亦非暮色哀愁,乃是人間溫暖的招搖。伸手所及,是架上的瓜果蔬菜,帶著露水的清涼和日光的溫度;落腳之處,是柔軟的田間泥土,仿佛大地的掌心,托著每一個踏實的前行。
田埂上的風最是知趣。春時攜花香,夏日帶禾浪,秋來有谷實之氣,冬到則清冽如泉。這風里藏著心有山海、靜而不爭的從容——不是書中讀來的道理,也不是刻意修得的姿態(tài),而是土地自然生長的智慧。
記得去年歸鄉(xiāng),見父親在菜畦間鋤草。他彎腰的弧度與十年前無異,動作不快不慢,每一鋤都恰到好處。我問:“不累么?”他直起身,用汗巾拭額,笑道:“累什么?草除了,菜就長好了。”簡單一句話,竟讓我怔在原地。原來我所向往的從容,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勞作里,就在這接受四季輪回、相信耕耘必有收獲的篤定中。
鄰家祖母九十有四,仍每日早起,坐在院中摘菜。她說看著日頭從東邊爬到頭頂,手里的活計一件件做完,心里就踏實。她的手指粗糙如老樹根,卻靈活地將豆莢掰成兩半,取出嫩綠的豆粒。那動作里有一種亙古的韻律,是機械無法復制的生命節(jié)奏。
我終于明白,老家的從容,是土地賦予的底氣,是世代相傳的安然。它不來自逃避,而是源于面對;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在勞作中見真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一季有每一季的活法,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堅守。

如今再走在那條田埂上,我不再急于趕路。我會停下腳步,看螞蟻搬家,聽風吹稻浪,讓泥土的柔軟透過鞋底傳至心房。這里的風物不曾變過,變的是看風景的眼睛和心境。
原來最遠的遠方,就是最近的故鄉(xiāng);最高的憧憬,就在最平實的日常里。田園自在模樣,從來無需外求,它一直在那里,等著浪子回頭,讀懂它的真章。(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涵曦
202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