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黃河南岸的濱河中路,一尊由花崗巖雕琢而成的雕塑靜靜矗立,它以“母親懷抱嬰兒”的溫柔姿態(tài),成為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這便是蘭州黃河母親雕塑。它不僅是蘭州的城市地標,更以具象化的藝術語言,詮釋著“黃河孕育文明”的深刻內涵,成為承載黃河文化、傳遞母性溫情的精神象征。
黃河母親雕塑的誕生,源于對黃河文化的深度詮釋。1986年,雕塑由藝術家何鄂創(chuàng)作完成,整體高6米,長2.2米,重40余噸。雕塑主體分為兩部分:左側是一位神態(tài)安詳的母親,側身臥于黃河岸邊,長發(fā)垂落,雙眼微閉,嘴角帶著溫柔的笑意,仿佛在守護著身下的土地與生靈;右側是一個依偎在母親懷中的嬰兒,活潑可愛,象征著黃河孕育的中華兒女。雕塑整體線條流暢柔和,既充滿了藝術的美感,又傳遞出“母親河”的包容與慈愛。
作為“黃河文化的象征”,雕塑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蘊含著深厚的寓意,精準呼應了黃河與中華文明的緊密聯結。
- 母親的形象:雕塑中的母親身著樸素的衣裙,身姿舒展,展現出“大地之母”的博大胸懷,暗喻黃河如母親般,用甘甜的乳汁滋養(yǎng)著沿岸的土地,孕育了燦爛的中原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
- 嬰兒的寓意:懷中的嬰兒代表著一代代在黃河岸邊繁衍生息的中華兒女,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與文明的傳承,體現了“黃河育民”的核心內涵。
- 基座的設計:雕塑基座上刻有“黃河母親”四個篆體大字,基座背面則雕刻著《黃河頌》的節(jié)選文字,文字與雕塑相得益彰,進一步強化了黃河文化的厚重感與感染力。
如今的黃河母親雕塑,早已超越了藝術品本身,成為蘭州乃至全國的“黃河文化地標”。每天,無數游客專程來到這里,與雕塑合影留念,感受“母親河”的溫柔與力量;本地市民也常在此漫步休憩,將雕塑視為城市的“精神寄托”。雕塑周邊的黃河風情線,垂柳依依,黃河水緩緩流淌,與雕塑的溫柔氣質完美融合,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作為黃河文化的“具象載體”,黃河母親雕塑還承載著文化傳播與情感聯結的使命。它曾作為蘭州的“文化名片”,出現在無數宣傳影像與文學作品中,讓更多人通過這尊雕塑,讀懂黃河與中華民族的“母子深情”;每逢重要節(jié)日,這里還會舉辦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活動,如詩歌朗誦、書畫展覽等,讓黃河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
蘭州黃河母親雕塑,是黃河岸邊的“精神豐碑”。它以溫柔的藝術形態(tài),將“黃河母親”的抽象概念具象化,讓人們在觸摸雕塑的堅硬花崗巖時,能感受到黃河文化的柔軟與厚重。它不僅是蘭州的城市印記,更是中華民族對母親河的深情告白——黃河孕育文明,文明守護黃河,這份跨越千年的“母子情緣”,將永遠在黃河岸邊傳遞下去。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