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白塔山的制高點,一座潔白的佛塔與錯落的古剎群靜靜矗立,與山下的黃河、中山橋構(gòu)成蘭州最經(jīng)典的“山水畫卷”——這便是蘭州白塔寺。它以“千年古剎”的歷史底蘊、“白塔映黃河”的獨特景致,成為白塔山的靈魂所在,也成為蘭州佛教文化與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來尋古、禮佛、賞景。
白塔寺的“千年淵源”,始于一段與藏傳佛教相關(guān)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元代初年(13世紀),西藏薩迦派法王八思巴派弟子薩班·貢噶堅贊前往蒙古草原謁見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闊端,途經(jīng)蘭州時病逝,朝廷為紀念這位促進漢藏文化交融的高僧,在白塔山修建了一座藏式佛塔,白塔寺由此得名。雖歷經(jīng)明清兩代的毀建與重修,寺內(nèi)的白塔與核心建筑仍保留著歷史的脈絡(luò),如今的白塔寺,已成為融合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風(fēng)格的千年古剎。
作為“白塔山上的千年古剎”,白塔寺的魅力藏在“塔、寺、景”的交融之中,每一處都透著歲月的沉淀與禪意的靜謐。
- 白塔:古剎的靈魂標志:寺內(nèi)的白塔是蘭州最醒目的“天際線符號”,高17米,通體潔白,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為方形須彌座,刻有精美的浮雕;塔身呈覆缽式(藏式佛塔典型形制),簡潔莊重;塔剎為鐵質(zhì),頂端飾有日月星辰圖案,寓意“光明普照”。這座白塔不僅是紀念高僧的“功德塔”,更因“白塔映黃河”的景致,成為蘭州的城市象征——無論從黃河岸邊還是蘭州城區(qū)遠眺,潔白的塔身都能穿透天際,與山水相映成趣。
- 古剎建筑群:禪意與古建之美:白塔寺的建筑群落沿山勢而建,錯落有致,以“漢藏交融”的風(fēng)格為特色。核心建筑“大雄寶殿”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漢式建筑風(fēng)貌,殿內(nèi)供奉著三世佛、觀音菩薩等佛像,莊嚴肅穆;“金剛殿”“天王殿”等配殿分布兩側(cè),與主殿形成完整的佛教建筑格局;寺內(nèi)還散落著多座石碑,刻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與修寺記文,字跡斑駁,記錄著古剎的興衰變遷。漫步寺內(nèi),紅墻黛瓦與潔白的白塔相映,香火繚繞中透著禪意的寧靜,讓人忘卻塵世喧囂。
- 觀景:古剎中的“黃河全景臺”:白塔寺因地處白塔山之巔,不僅是禮佛之地,更是俯瞰蘭州全景的“絕佳觀景臺”。站在寺內(nèi)的觀景臺或白塔旁,可360度俯瞰——南側(cè),黃河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蜿蜒東流,中山橋如鋼鐵長虹橫跨兩岸,蘭州城區(qū)的高樓與街巷盡收眼底;北側(cè),群山連綿起伏,遠處的皋蘭山隱約可見;西側(cè),黃河風(fēng)情線的垂柳與游船構(gòu)成靈動的畫面。尤其是清晨或傍晚,朝陽或夕陽為白塔與黃河鍍上金邊,霧氣或晚霞籠罩城區(qū),整幅景致壯闊又溫柔,堪稱“蘭州第一觀景視角”。
如今的白塔寺,既是佛教活動場所,也是蘭州重要的“文旅地標”。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節(jié)日,寺內(nèi)香火旺盛,信徒與游客前來禮佛祈福;平日里,更多人沿著山間步道登上白塔寺,在古剎中感受歷史的厚重,在觀景臺欣賞黃河的壯闊,或在寺內(nèi)的石凳上小憩,聽鐘聲與黃河水聲交織,享受片刻的靜謐。
作為“白塔山上的千年古剎”,白塔寺不僅是一座寺廟,更是蘭州的“歷史記憶載體”——它見證了漢藏文化的交融,記錄了蘭州的城市變遷,也承載著人們對“山水與禪意”的向往。每一個走進白塔寺的人,都能在潔白的塔影、古樸的殿宇與壯闊的黃河景致中,讀懂蘭州的歷史厚度與自然之美。
蘭州白塔寺,是黃河岸邊的“禪意地標”。它以千年的時光沉淀,守護著蘭州的山水與人文,用白塔的潔白與古剎的寧靜,為這座黃河之城增添了一抹獨特的禪意與韻味,成為每一個到訪蘭州的人,心中難忘的“山水禪境”。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