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 “我不想學了”,你的第一句話決定他的一生
臺燈下,孩子突然把鉛筆重重拍在作業(yè)本上,眼眶泛紅地嘟囔:“我不想學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個家庭都曾遇到。此時父母的第一句話,或許只是脫口而出的本能反應,卻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會在孩子心中激起綿延一生的漣漪 —— 是讓他從此對 “困難” 充滿恐懼,還是學會直面挫折?是讓他覺得 “我不行”,還是堅信 “我能找到辦法”?父母的第一句話,藏著孩子未來面對困境時的心態(tài),甚至悄悄勾勒出他人生的底色。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下意識的否定與指責?!安艑W多久就放棄,你怎么這么沒毅力?”“別人都能堅持,就你特殊?”“不學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這些話像冰冷的冰雹,砸在孩子本就疲憊的心上。孩子說 “不想學” 時,藏在背后的可能是 “這道題太難了,我試了好幾次都不會” 的挫敗,是 “坐了一小時,我好累” 的疲憊,或是 “學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 的迷茫??筛改傅闹肛?,卻把孩子的 “情緒表達” 變成了 “品質批判”—— 他原本只是想傾訴痛苦,卻被貼上 “沒毅力”“不懂事” 的標簽。
有個朋友至今記得,小學時他練鋼琴總彈錯音階,某天哭著對媽媽說 “我不想學了”,媽媽指著他的額頭罵:“當初是你自己要學的,現(xiàn)在說放棄就放棄,你就是個半途而廢的人!” 這句話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后來每次遇到難題,他第一反應都是 “我又要半途而廢了”,哪怕成年后工作,遇到復雜項目也會下意識逃避,總覺得 “我肯定做不好,還是算了”。父母或許沒意識到,一句否定的話,會讓孩子把 “暫時的困難” 等同于 “我本身不行”,從此在人生路上習慣性退縮,不敢面對挑戰(zhàn)。
還有些父母會用 “說教式” 回應,比如 “學習本來就辛苦,誰不是這么過來的?”“現(xiàn)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要吃生活的苦”。這些話看似有理,卻忽略了孩子當下的情緒需求。孩子此刻需要的是 “被看見”,不是 “被教育”。就像一個人摔疼了哭的時候,旁人說 “哭有什么用,誰沒摔過”,只會讓他更委屈;而一句 “摔得很疼吧”,才能讓他愿意敞開心扉。曾有位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班里的小宇突然不肯學數(shù)學,媽媽一開始說 “數(shù)學多重要,你必須學”,結果小宇天天裝病逃課;后來媽媽換了說法,抱著他問 “是不是最近數(shù)學題太難,讓你覺得很吃力呀?” 小宇瞬間哭了,說 “老師講的我聽不懂,作業(yè)錯一大堆,我覺得自己好笨”。正是這句共情的話,讓孩子愿意說出真相,也為后來的解決問題打開了缺口。
真正有力量的第一句話,從來不是否定或說教,而是 “看見情緒” 與 “傳遞支持”。就像一位媽媽在孩子說 “不想學畫畫” 時,沒有指責,而是蹲下來問:“是覺得今天畫的小鳥總畫不好,有點灰心了嗎?” 孩子點點頭,媽媽接著說:“媽媽小時候學騎車,摔了好多次也想放棄,后來慢慢找到技巧就學會了。我們一起看看,是哪里畫得讓你不滿意呀?” 這樣的話,先接住了孩子的情緒 —— 讓他知道 “我的感受是被理解的”,再傳遞 “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信念,最后用 “一起面對” 的姿態(tài),給了孩子直面問題的勇氣。
為什么第一句話如此重要?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在 6-12 歲時,正處于 “自我認知建立期”,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的反饋。當孩子說 “不想學” 時,他其實在進行一次 “自我試探”:我遇到了麻煩,爸爸媽媽會怎么看我?如果父母的第一句話是否定,孩子會內化 “我不行” 的認知;如果是支持,他會形成 “我能行,而且有人幫我” 的信心。這種認知會伴隨他成長 —— 長大后面對工作中的難題,面對生活里的挫折,他會下意識重復童年時的反應:是逃避退縮,還是積極尋找辦法?
那么,當孩子說 “我不想學了”,父母該說些什么?首先,用 “情緒描述” 代替 “評判”,比如 “你看起來有點累 / 難過 / 著急,對嗎?” 先讓孩子知道 “你懂我”;其次,用 “開放式提問” 代替 “說教”,比如 “能和媽媽說說,是什么讓你不想學了嗎?” 引導孩子說出原因;最后,用 “共同面對” 代替 “要求堅持”,比如 “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辦法能讓這件事變得輕松一點?”
有個男孩曾因為背英語單詞總記不住,說 “我再也不想學英語了”。爸爸沒有批評他,而是說:“記不住單詞確實很讓人著急,爸爸上學時也總記混。我們試試把單詞編成兒歌,或者畫成小漫畫,好不好?” 后來父子倆一起給單詞配插圖,男孩慢慢發(fā)現(xiàn)記單詞的樂趣,不僅英語成績提了上來,后來遇到學習新技能時,也會主動說 “我們想想辦法吧”。那句充滿支持的話,在他心里種下了 “困難可解” 的種子,讓他一生都擁有面對挑戰(zhàn)的底氣。
孩子的成長,就像在黑暗中走夜路,父母的話就是照亮前路的燈。當孩子停下腳步說 “我走不動了”,別急著催他 “快點走”,也別罵他 “沒出息”,先問問他 “是不是腳疼了”,再陪他一起看看 “是不是該休息一下,或者找條更好走的路”。那句溫柔又有力量的第一句話,會變成孩子心里的 “定海神針”,讓他無論未來遇到多大的風浪,都能堅信:我可以停下來傾訴,我能找到解決辦法,我值得被支持。而這份信念,會支撐他走過漫長的人生,成為他面對一切困境時最珍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