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dāng)夜幕垂落太康路,路過大上海城的老鄭州人總會下意識放慢腳步——不是盼著商場的霓虹,而是念著那輛曾停在東門的鐵皮小推車:炭火噼啪作響,面筋在鐵架上滾出金黃油光,刷上那勺微甜帶辣的秘制醬,再裹張薄軟的荷葉餅,香得能勾著人多走半條街。這口獨屬于“李姐烤面筋”的熱乎勁兒,藏著太多鄭州人的味蕾鄉(xiāng)愁。 回溯2010年代初,李姐的小攤最早在大上海城西門胡同里“扎根”,排隊的人能繞半圈。 不同于別處的預(yù)制面筋,李姐的面筋全是當(dāng)天手工清洗,炭火烤到外皮微焦,咬開卻依舊彈牙;兩種秘制辣油層層遞進,再配上10塊錢7串的高性價比,成了無數(shù)人的深夜慰藉:逛完商場的年輕人圍著攤兒說笑,加班晚歸的白領(lǐng)攥著一串暖手,放學(xué)的學(xué)生踮著腳等“加辣款”,還有考研人在寒冬夜里,靠這一口熱乎勁兒撐著多刷一套題。那時的小攤像個“流動社交站”,熟客都摸清了李姐“出攤看天氣、收攤憑心情”的脾氣,卻愿意為這口味道多等半小時,“三串筋道,兩股味道,一張油嘴”,成了當(dāng)年最鮮活的食客寫照。 更有網(wǎng)友笑言:“我想嫁給李姐的兒子,只為天天吃上烤面筋?!彪m是玩笑,卻道出了多少人的執(zhí)著與懷念。 城市的腳步從不停歇。2011年后,大衛(wèi)城等新商圈悄然崛起,大上海城的光環(huán)漸漸褪去,曾經(jīng)熙熙攘攘的街角少了些往日熱鬧。2017年后,李姐的小攤也慢慢淡出了老地方——后來大家才從同行口中得知,因身體原因,李姐如今出攤?cè)础熬壏帧?,只有運氣好時,每晚八點還能在附近偶遇那盞熟悉的橘燈。
有人說,城市發(fā)展總會帶走些東西:1塊錢一串的物價、不用掃碼支付的夜晚、流動攤販的煙火氣……但李姐的烤面筋告訴我們,有些味道從不會只停留在回憶里。一口濃稠醬香裹著勁道面筋,咬下去的不僅是香辣,更是坐在路邊放肆說笑的青春、和朋友談天說地的愜意、為生活打拼后片刻的松弛。
城市在迭代,商圈在更新,但那些藏在煙火里的溫情,從來都是管城最珍貴的底色。我們珍視這樣的“市井地標(biāo)”,不僅是為了一口美食,更是為了守護幾代人共同的城市記憶——愿每一個為李姐烤面筋奔赴過的人,都能再遇那口熱乎;愿每一份鮮活的管城煙火,都能被溫柔記住。
如果您也曾為這串面筋排過隊,如果近期偶遇過李姐的小推車,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您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把這份鄭州溫情,講給更多人聽~
編輯丨劉博聞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標(biāo)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