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這里是范縣法院的青春陣地,這里有司法路上的青年之聲。
我們以法為基,記錄青年干警的辦案思考、成長感悟;以聲為橋,傳遞守護正義的熱忱、服務群眾的溫度。
方寸專欄,裝得下法理思辨,也容得下青春擔當。期待每一次發(fā)聲,都能成為司法為民路上的微光,匯聚成范法青年砥礪前行的力量。
高潔
范縣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如我在訴:立于程序之始 傳于司法之間
大家好!很榮幸今天作為立案庭的年輕干警在這里講述。我演講的題目是《立于程序之始,傳于司法之間》?!叭缥以谠V”這個“訴”字,是群眾帶著訴求叩響司法大門的聲音,是法律程序啟動時的第一聲回響,而我們,就是站在這聲響背后的人——既傾聽“訴”的重量,也傳遞“法”的尺度。
立案庭的工作,常被比作司法程序的“第一粒紐扣”。紐扣雖小,卻要精準扣合法律與現(xiàn)實的縫隙。我們每天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訴求”:有人帶著對公平的渴望,有人懷揣著解決問題的急迫,有人藏著對規(guī)則的陌生。這些訴求背后,是生活的褶皺,是矛盾的棱角,是需要被看見的個體困境。而我們的職責,就是用法律的標尺丈量這些訴求,在程序的起點處,既要守住司法的嚴謹,也要保留司法的溫度。
很多人說,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但窗口的意義,從來不止于“展示”,更在于“連接”。我們連接的是專業(yè)的法律條文與樸素的民間情理。面對“我的事能不能立案”的疑問,我們既要解釋“為什么能”的依據(jù),也要說明“為什么不能”的邊界——這不是簡單的拒絕,而是引導他們找到更合適的解決路徑。
有人覺得,立案庭離“定分止爭”很遠。其實不然。我們做的,是矛盾升級前的“降溫”,是訴訟啟動前的“過濾”。當一起糾紛可以通過先行調解化解,當一個誤會可以通過釋法明理消弭,當一份訴求可以通過引導找到更高效的解決方式,我們就在無形中減少了司法資源的消耗,也讓群眾少走了彎路。這不是“回避”糾紛,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回應“訴求”。
“如我在訴”的“我”,從來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是司法程序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群眾感受司法溫度的第一個觸點。我們的言行,關乎群眾對法院的第一印象;我們的專業(yè),影響著他們對法律的信任程度。所以,我們既要做法律的“解讀者”,也要做程序的“導航者”,更要做公平的“守護者”——在起點處就埋下公正的種子,讓每個當事人都能感受到:法律不會缺席,正義自有歸途。
這些年,立案方式在變:從紙質材料到網(wǎng)上立案,從現(xiàn)場遞交到跨域辦理,技術讓程序更便捷,但不變的是我們對“訴”的敬畏。因為我們知道,無論形式如何革新,群眾需要的始終是“被看見”“被理解”“被認真對待”。
站在立案庭的崗位上,我們常常思考:司法的意義是什么?或許就藏在每個“訴”與“被訴”的互動里——當每位群眾帶著困惑而來,帶著答案離開;帶著焦慮而來,帶著安心離開;帶著對法律的陌生而來,帶著對規(guī)則的理解離開,我們就完成了一次對“司法為民”的詮釋。
最后,我想說,“如我在訴”四個字,既是我們的工作狀態(tài),也是我們的職業(yè)信念:我們在場,為了讓每個訴求都被聽見;我們堅守,為了讓司法的第一粒紐扣始終扣得端正。未來的日子里,愿我們繼續(xù)以專業(yè)為筆,以初心為墨,在程序的起點處,寫下對公平的承諾,對群眾的擔當。愿我們都能以初心為筆,以堅守為墨,在平凡的崗位上,續(xù)寫更多關于公平與溫度的故事。
供稿:高 ? 潔
編輯:張 ? 寧
初審:劉仁強
復核:郝亞東
終審:董 ? 睿
范縣法院微信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