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黃鶯,筆名葉子,四川瀘州人,中文系畢業(yè),現(xiàn)居貴陽,某報文藝副刊部主任編輯。閱稿無數(shù),偶爾寫寫,作品散見省內(nèi)外報刊。

走進西安
文/黃鶯
從神農(nóng)氏到秦始皇,從漢武帝到唐太宗,陜西有著最為悠久的歷史,有十一朝故都之稱,如秦腔一樣飽滿。周秦歲月、漢唐盛世,凝成兩個大字:長安!地下秦俑的長安,荒原石獸的長安,還有華山飄逸,山勢如劍、如詩……也許正是因為西安有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前去一睹她那卓爾不群的風姿。離開西藏到西安,心理落差實在太大,我的情緒一時間怎么也調(diào)整不過來。到達西安后的第一次用餐,身旁的團友們個個說,這是此次出行吃得最好的一頓飯了。是啊,兩天兩夜的進藏火車上吃的是方便面加豆腐干,到西藏后吃的是感覺沒煮熟的米飯和沒炒熟的肉片,面對眼前新鮮的蔬菜和陜西著名的肉夾白饃,大家的胃口被吊到了極致。餐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相約去逛夜市,而我則想去感受這座風情萬種的古都不一樣的風采。漫不經(jīng)心地走在街上,夜色中的西安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宮,光影翩躚,袒露著致命的誘惑,那藏在城市深處的生活,如同午夜場的電影,默守著歷史與現(xiàn)實的傳奇。古舊斑駁的老建筑、時尚新潮的摩天大樓在茂盛濃綠的植物簇擁下,錯落在蜿蜒起伏的道路兩側,許多人信步走著,享受著微風拂面的清涼,街邊的房子閃著熒熒的燈光,不知從哪扇窗戶里傳出悠揚的夜曲。夜深沉,幾家飯館和小吃店都開著門,悠閑的本地居民或外地游客喝著啤酒,安然享受秋夜的清爽,不時有汽車沿路叮當作響地駛來,上下一兩名乘客,又遠遠地消失在街道的拐角。
西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個縮影,我漫步在夜色下的嵌石路上,仿佛朝歷史的深處回溯,它曾是十一個朝代最繁華的都城,蘊藏著無窮的力量。在此建都的歷代帝王都特別鐘情于有緊依京畿的地理優(yōu)勢、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天然溫泉華清池的驪山地區(qū)。周、秦、漢、隋、唐等王朝均在驪山建驪宮。特別是華清池,相傳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以石筑室,改名“神女湯泉”,漢武帝時擴建,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是豪華,將溫泉發(fā)展為池,并將池置于宮室之中,名為“華清宮”。因?qū)m建在溫泉上,故名“華清池”。唐代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寫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述了當時華清宮的盛況。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10月至此,年終返回。據(jù)記載,華清池水中含多種礦物質(zhì)和有機物質(zhì),沐浴對理療皮膚很有幫助。白居易《長恨歌》就寫到,“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想著鐘靈毓秀的驪山風光,想著千古無竭的天然溫泉,想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想著歷史上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而留下的“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想著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千古絕戀,讓人怎能不感慨萬千?如今,這個古老的城市再度生機盎然,我是那么喜歡這些發(fā)生過無數(shù)故事的老街區(qū)、老房子、古建筑,這些曾經(jīng)上演過無數(shù)悲喜劇的鐘鼓樓、小酒館、雜貨店,因為它們銘刻著最真實的歷史……燈火闌珊中,四處張望,夜色中的西安被昏黃的燈光打扮得像悄然墜落的星空。此次到西安,我本不想去華山,因為作為登山愛好者的我攀登過很多大山,比如泰山、黃山、廬山都曾踏足,況且每個周末都要與母親去登貴陽的城中之山——黔靈山,想想出這么遠的門花那么多時間去爬山,感到不值得,可是禁不住同行團友們的鼓動,再說出門要集體行動,服從領隊安排,這樣,我才跟著“大部隊”到了華山。沒想到天公很作美,這天天氣異常的好,燦爛的陽光與西藏的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紫外線肯定沒有西藏的強。我仍是全副武裝:太陽鏡、寬沿太陽帽、防曬霜,還有一雙白線手套,因為導游說華山太險太陡了,抓著鐵鏈往上爬時一定要戴上手套。早就聽說過華山的“奇”與“險”,也聽說過“自古華山一條道”,沒有親眼見過的人,是絕對想像不出來的。到華山腳下得先花20元錢坐中巴車行進7公里才行,然后還要花110元錢坐索道上去,這才開始我們正式的登山活動。從大山走出來的我,看慣大山的我,在見到華山的一瞬間,感到自己真如井底之蛙,渺小如蟻。在華山面前,我想許多人都只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份兒了!
華山之大氣、華山之磅礴、華山之飄逸、華山之險峻、華山之幽靜、華山之詩意……是我今生所首見,我被它生生地折服與震撼了!同行的團友中,年齡偏大的不少,有的患有高血壓,有的還有恐高癥,但是他們卻激情昂揚地表示,一定要爬完華山的五座峰:東峰、西峰、南峰、北峰、中峰。在他們的感染下,我也咬緊牙關往上攀登,盡管腿在不停地打顫。但我最終沒能登完五峰,因為時間不夠了。也許,人靠的就是這種登山精神才戰(zhàn)勝了人生旅途中的種種險惡,達到寧靜的彼岸。我沒有想到,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的西岳華山,竟然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從空中看它的五峰就像盛開的五瓣蓮花,艷麗無比。此時,這里游人如織,但都井然有序,身旁的石頭上隨處可見先輩們留下的墨寶,也有提示游人的警示語“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我真佩服我的團友們,他們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時的豪情與金庸在此題寫的“華山論劍”的俠氣完全融為了一體,山之偉岸與人之偉岸在此得到了最完美的結合與印證。身旁的王姐邊登邊不停地拍照,忙個不停,她說要為兒子帶回珍貴的資料,因為兒子是學園林藝術的,驕傲幸福的表情溢于言表。越往上攀登,人就越來越少,畢竟,面對幾乎垂直的石梯,不是每個人都有毅力和耐力到達峰頂,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看到絕世美景,但無論如何,這種登山過程的體驗會成為每個人一生的珍藏。我和王姐登上中峰的玉女峰時,與好多團友走散了,身旁的人寥寥無幾。轉(zhuǎn)頭看到那座“引鳳亭”時,我想起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吹簫引凰”的優(yōu)美傳說:當年秦穆公膝下無女,終日郁郁寡歡。一天,使者獻上一塊寶玉,正在欣賞,宮女來報說娘娘生下一女孩,穆公大喜,便取名“弄玉”。到16歲時,弄玉公主姿容豐美,聰慧過人。一天晚上,弄玉公主在樓上用笙吹一曲“凰尋鳳”,清音悠悠,如泣如訴。忽然,從東方傳來陣陣簫聲。起初,她以為是笙的回音,后來仔細聽,卻是“鳳求凰”。一會兒,云中飄來一位美貌少年,自稱是華山明星崖簫史,而后飄然而去。公主卻一見鐘情,晝夜相思。穆公知后即命大將孟明到華山,請回簫史與小公主結為夫妻。一天簫史對弄玉公主說:“我想回華山修道,不知公主意下如何?”公主欣然答允。二人便乘龍跨鳳,不辭而行,飛到華山明星崖。為紀念簫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鳳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玉女峰便是由此而得名。祠的南邊石板上有一棵古松,人稱無根樹。由于此樹周圍條石壘砌并無土壤,只有一洞,古樹生長其內(nèi),堪稱一絕。樹旁有一石臼叫“玉女洗頭盆”。盆雖不大,但容量卻不小。杜甫在《望岳》中就曾寫到,“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辟Z島也有“玉女洗頭盆,孤高不可言”的詩句。正想得出神時,王姐在那邊叫我說:“沒時間了,我們得趕緊下山,不然到點后車走了就麻煩了?!?/section>“上山容易下山難”,可是在這里,上山下山都難,我的心一直在咚咚地跳,眩暈的感覺一直繃緊著我的神經(jīng)。我由衷佩服那些登上峰頂?shù)娜耍宸磉吥切┨糁称?、手不抓鐵鏈、嘴里唱著震徹山谷的歌謠行走在陡峭石壁上的挑夫,他們的勇氣、他們的毅力浸入了華山的骨髓,在天地間蕩漾。下得山來,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內(nèi)心無比感激我的團友們,是他們給了我勇氣和鼓勵,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體驗?;赝荷械娜A山,心中的感慨難以言表:比起珠穆朗瑪峰的厚重,我更迷醉于華山絕壁凌云的峻峭險拔;比起希夏邦馬的荒涼與干燥,我更欣賞華山的綠意婆娑與生機盎然;比起岡仁波齊的遺世獨立,我更眷戀華山諸峰間那流云百轉(zhuǎn)的靈動與勃勃生機。華山似乎窮盡了人們關于山的美好想像,對山的所有特質(zhì)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它在人間矗立,它在云中深藏,和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骨肉相連、休戚與共。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往遙不可及的天堂,而華山正是這樣的地方。

(圖片來源于《黔中文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