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亚洲五月aV|www91com|性导航 日韩无码|夫妻单男一区二区|AV成人日韩极品|国产精品1区2区|激情五月天综合国产色播AV在线|69.com日本|欧洲精品免费观看|伊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一個收藏抗戰(zhàn)記憶的人,和一間博物館的十九年
2025-09-17 20:35來源:央視新聞

八月,南京,一條巷子在眼前——

有兩個姑娘,剛看完《南京照相館》、沒約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順著社交平臺的推薦找到這兒,張望了半天,忽然喊道:“就是這兒!總算找到了!”

左邊,喇叭循環(huán)播著“金陵鴨血粉絲湯”;右邊,另一家飯館老板招呼著食客。鬧市中,你很容易錯過頭頂?shù)哪菈K牌子——“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

△圖丨每周二到每周日,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雨花臺區(qū)安德門大街48號,是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的地理坐標;雨花臺,也是1937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

過去十九年,這間博物館收藏了4萬多冊抗戰(zhàn)書籍、6000多件抗戰(zhàn)文物——張純如的名片和眼鏡、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生前的輪椅和衣物、戰(zhàn)前南京市民的門牌、寫著“國難當頭”的洗臉盆……館長吳先斌說:“具體到人,歷史才不會被忘記?!?

吳先斌今年61歲,講一口南京普通話,常年戴著一頂繡有紅五角星的棒球帽。除了出差,吳先斌每天都會來館里,每一層遛上一圈,心里才踏實。

博物館入口處,他寫下:一個尋找英雄的地方。

去南京城,央視新聞《不如見一面》,見一群努力留住記憶的人。

01

《日本投降矣!》找了十四年

吳先斌走到這張報紙前,“這是我最愿意和大家介紹的??嚯y我們要了解,但沒有我介紹抗戰(zhàn)勝利時心情愉悅!”指著“日本投降矣”這五個字,吳先斌聲音提高了一個八度。

你看,“它前所未有地使用了超大號鉛字,橫跨整個版面的八欄。”吳先斌感慨老報業(yè)人的功力,“就這一個‘矣’字,把中國人所有復雜的心情都表達出來了!”

每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矣!》總會被媒體提及,人們一次次轉發(fā),回憶那一天的中國。博物館珍藏了原版報紙——它被一束追光打亮,掛在館里最醒目的位置。

這張報紙,吳先斌找了十四年。創(chuàng)館之初,他便心心念念,后聽說南京有一位老教授——1945年日本投降消息傳來,老教授買了所有當日能買到的報紙,其中,就有《日本投降矣!》。沿著這條線索,2020年,吳先斌終于尋獲這張朝思暮想的報紙。

正在布置的展柜里,你還會看到一個可能不曾聽說的戰(zhàn)士的一生——20歲,抗日軍政大學畢業(yè);23歲,他成了《新華日報》通訊員,“一手拿筆,一手拿槍”;37歲那年秋天,他迎來高光時刻,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之后,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為了幸?!贰稕Q戰(zhàn)》《江山多嬌》等劇本。戰(zhàn)友懷念他的文章里這樣回憶:“多少人為看他的演出,不顧狂風大雪,坐在濕漉漉的地上,和劇中人同呼吸,時而發(fā)出會心的歡笑,時而流下悲痛的眼淚。”

△圖丨王曉思用手機拍下父親的展柜《一個八路軍的故事》

這個戰(zhàn)士叫“王云”。以上這些,都是王云的兒子王曉思捐贈給博物館的。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一次飯局,有人給吳先斌捐華僑募捐匯票。在場的王曉思琢磨:“我手頭也有好東西啊,比你這更好。”心癢癢,想顯擺一下,他給吳先斌秀了手機里的照片。

但一開始,他可沒想到要捐贈。吳先斌沖著鏡頭眨眨眼,后來,“老酒都喝好幾頓!”

“我和王兄相處了很多年。我知道他是八路軍后代,父親又是通訊員,他手上肯定有東西?!眳窍缺罂粗剡@些,“講起來是幾張紙片、幾件文物,實際上是一個老革命的一生。一個人完整的故事真的很難得,能來博物館,對我來說,是一份奢想?!?

東西真的等來了。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王曉思下定決心,捐出父親的遺物??删璩霎斖?,凌晨兩點多,王曉思驚醒,發(fā)現(xiàn)自己一頭的汗。

反悔了。第二天一早,急忙沖到吳先斌辦公室,王曉思編了個理由——當?shù)匦枰蛟旒t色景點,得借調文物。剛開口,吳先斌就笑了,“我知道你意思了。王兄你放心,這個東西是你的,放到我這了,你要拿走,隨時都可以。我給你寫個條子,蓋上博物館公章?!?

“哎呀,真是暖我的心,顧慮一下子就打消了?!蓖鯐运奸L舒了一口氣。

“這些東西80年了,真是傳家寶了?!痹鯐岬茫靠戳擞挚?,他繼續(xù)說,“但放在家里,只是一份家庭記憶,放到吳館長這里,就成了社會記憶、國家記憶?!?

父親的展柜前,王曉思拍多少照片好像都還是不夠。周圍的孩子們湊上來,學著王曉思,用手機記錄。

一個孩子輕聲念“一個八路軍的故事”——這是吳先斌給這個展柜起的名字。

02

陳中柱和王志芳

給你講個愛情故事。吳先斌說。

博物館三樓,有一張名片,屬于“斷頭將軍”陳中柱。原來的藏家從一本舊書里發(fā)現(xiàn)了它,2012年,吳先斌在江蘇常州收購。

△圖丨名片正面印著“魯蘇皖邊區(qū)游擊第四縱隊司令 陳中柱”

故事回到1931年。25歲的陳中柱黃埔軍校畢業(yè),認識了房東女兒王志芳。

一天,王志芳無意間看見陳中柱鉆進床底,好奇上前——原來,這個窮小子實在湊不出錢了,想起曾有一枚銅錢滾進床下,便努力伸手去夠。

那之后,王志芳常悄悄往陳中柱的床底下撒銅錢。兩顆心就這樣,越走越近。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38年,陳中柱參加徐州會戰(zhàn),后任蘇魯皖游擊總指揮部第四縱隊少將司令;1941年,在5000多名日偽軍圍攻下,苦戰(zhàn)三晝夜,陳中柱身中六彈殉國,頭顱被敵人殘忍割下。

聞得噩耗的王志芳輾轉找到日軍獨立混成第12旅團旅團長南部襄吉,“要么把我丈夫的頭還給我,要么我把頭留下”。據(jù)南部襄吉回憶錄——“我到中國以來,從沒有一個中國婦女敢闖我的官邸。”

吳先斌倏然停頓:“那一年,陳中柱將軍35歲,王志芳25歲,他們已經(jīng)有了兩個女兒,長女7歲,幼女3歲,肚子里還有一個遺腹子?!?

為了確認名片上的字是否是陳將軍的筆跡,輾轉多方,吳先斌發(fā)了封電子郵件給將軍家人。等了一個多月都沒回音,直到一天,來了一個陌生電話——“喂,是吳先生嗎?”

這是陳中柱將軍的長女陳璞打來的——“抱歉沒有及時回電,我們見到這張名片,都認為很珍貴。我和我母親不住在一起,我又開車拿給我老母親看了一眼……”

“我當時頭腦炸了。老母親還在,將軍夫人還在,這很少有。將軍夫人在,如同將軍在?!碧峒澳且豢?,吳先斌仍激動不已。

女兒陳璞口中的老母親,就是王志芳。陳璞告訴吳先斌,母親看到照片時,一直說一直說:“退之呀退之,我今天又見到你了!”退之,是陳中柱將軍的字。

同年,陳璞專程回到南京看父親的遺物,她帶來了王志芳的信。這封信,由母親口述,女兒一字一句寫下。

信里說:我是抗日烈士陳中柱將軍的遺孀王志芳,今年已97歲。在1941年的蘇北對日激戰(zhàn)中,我?guī)е畠航?jīng)歷了那場殘酷慘烈的戰(zhàn)斗,痛失親人,仇恨難忘,日本軍國主義的法西斯罪惡罄竹難書……

又是三年過去。2015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觀禮結束后,老人執(zhí)意要去南京。那年秋天,百歲老人王志芳坐著輪椅,被兒子陳志推著來到博物館。

十年前的影像記錄下王志芳看到丈夫名片的那一刻——她一遍遍用手抹著淚水。

身后的陳志,就是當年的遺腹子。王志芳給兒子取名“陳志”,希望他繼承父親的遺志。

“父親的這張名片,對我們來說,很珍貴?!标愔菊f,那個年代,充滿戰(zhàn)亂、變故,母親25歲失去了丈夫。此后歲月,她一個人撫養(yǎng)三個孩子,到今天,已是五世同堂。

那天最后,吳先斌想請王志芳奶奶寫點什么,留作紀念。

寫什么好呢?

在場有小年輕說,爺爺奶奶這么恩愛,就寫“我愛陳中柱”吧!

“寫到‘愛’字,出事了?!眳窍缺蟮拇_會講故事,聽得正入迷,懸念來了,“王奶奶受的是舊式文化教育,可能一開始想寫的是繁體字,小年輕不認識啊,突然喊,奶奶寫錯了,把奶奶嚇一大跳!”

△圖丨王志芳寫下“我受陳中柱”,可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知道她寫的是“我愛陳中柱”

“我說不改了!”吳先斌手一揮。就留下一個故事吧,代代相傳。

2017年,王志芳去世,享年102歲。

03

“抗戰(zhàn)史是波瀾壯闊的,它由每個細節(jié)、每個人甚至每一天組成”

走到博物館三樓,你會看到一面特殊的墻。長16米、高3米,墻上,是980位抗戰(zhàn)老兵的鮮紅手印和老人們手寫的參軍信息。一旁寫著“中國有我不會亡”。

這里見證過許多感動:有人脫帽敬禮,有人將手掌和老兵手印緊緊相貼,有人戴著老花鏡、弓著身,仔細辨認歪斜的字跡。偶爾,墻邊會多出一束花——后來才知道,是老人的后代,悄悄來過。

這一個個手印,來自2012年博物館啟動的“抗戰(zhàn)老兵口述史”項目,該項目在2015年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zhàn)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立項。

吳先斌帶隊,足跡踏遍28個省區(qū)市,記錄下1760名老兵的影像資料,采訪整理文稿超1000萬字。志愿者邵海萍忘不掉口述史整理之艱難,老兵們南腔北調、口齒不清。一段1小時的視頻,往往需要10倍以上時間聽打。

采訪老兵的經(jīng)歷,重塑吳先斌對戰(zhàn)爭的認知。這體現(xiàn)在他拒絕一切假設性問題,比如,當你問他“如果回到1937年的南京……”。

“我幸運地沒有活在那個時代?!眳窍缺笾苯哟驍嗵釂?。

朝不保夕。吳先斌回憶,有老兵講,早上一起吃飯,晚上一個人就沒了,心里壓抑得很。

參與口述史項目的文心說,進入抗戰(zhàn)老兵的生活,曾經(jīng)“標簽化”的印象被打破——“他們不是天生就是我要上戰(zhàn)場,我要去殺日本人,他們也怕死。但國難當頭、國破家亡,不允許他們更多猶豫?!?

這些年,文心常出現(xiàn)在鏡頭前講述,“我采訪了600多位抗戰(zhàn)老兵,我看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都在渴望,你們要記住我們做了什么。”

文心很難平靜,“我們要替他們去講述,替他們去爭取,爭取這份記憶不會被遺忘。”

在吳先斌看來,“抗戰(zhàn)老兵口述史”是老兵們寫給這個國家的“家書”,也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第一位老兵在采訪結束后不到一周去世。

第二位老兵在團隊到達前一天去世。

第三位老兵在問明來意后,站起來深深鞠了一躬,說:“孩子們,謝謝你們來看我。”

第四位老兵患阿爾茲海默病,說完自己的名字后,努力想了很久,什么也記不起來。但桌上歪歪扭扭的隨筆,寫著“中國軍威不可藐視”。

十三年過去,老兵越來越少,項目于今年3月結項。參與“老兵口述史”項目的人們也不再年輕,當年負責協(xié)調和攝像的莫非,從“莫大哥”變成了“老莫”。

做了六年志愿者后,邵海萍決定辭去工作,加入博物館。她說,希望將來老了,也可以像老兵爺爺們一樣,喊出一句“不后悔”。

教授近代史的葉銘曾是項目中的一員,那段經(jīng)歷至今影響著他的學術生涯?!霸诶媳闹v述里,你會看到歷史的細節(jié),也給我做歷史研究解謎?!彼8嬖V學生們,走出去,到田野中去。

22歲的龐秋琰已經(jīng)做了十二年博物館志愿者,明年畢業(yè),她想來博物館工作,“抗戰(zhàn)勝利是一個奇跡,我想繼續(xù)講述這些故事?!?

故事數(shù)不清、講不完。讀到那段歷史,吳先斌常常落淚,“成千上萬的人愿意為這個民族戰(zhàn)斗到最后??箲?zhàn)史真的是波瀾壯闊,它由每個細節(jié)、每個人,甚至每一天組成?!背聊蹋f,“這些老兵晚年最后的影像資料能夠留在博物館,是我們的福報?!?

04

和抗戰(zhàn)有關的文物都被一個姓“吳”的收走了

時間撥回2005年。華東裝飾材料廠廠長吳先斌決定關停廠子,在原址上,創(chuàng)辦一座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

80年代經(jīng)商,吳先斌是改革開放中抓住時代機遇的人。他玩收藏,意外接觸到一批侵華日軍史料,“坦白講,一開始,的確出于憤怒。”

人為什么會扭曲?為什么會把南京城制造成“人間地獄”?吳先斌“鉆”進抗戰(zhàn)史,一個商人就這樣成了館長。

于是,耳聽八方,從廢品回收站到海外拍賣行,聞訊即動;尋訪藏家,從南京朝天宮到北京潘家園,穿梭古玩市場;十余次東渡日本,在廣島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京都面向日本社會演講……

博物館志愿者龐秋琰說,前兩天館里來了個法國人,問他怎么找過來的。法國人告訴她,去古玩市場,人家跟他講,南京這些抗戰(zhàn)文物都被一個姓“吳”的人收走了。

可吳先斌不愿多提“淘”寶的艱辛,“好多人恨不得我講個故事,開個汽車,翻了三個跟頭,爬出來,緊緊抓死文物。我真沒干過這種事情,文物又不是買商品,只能苦苦地尋找和靜靜地等待相結合?!?

女兒吳玉涵補充了一個細節(jié):早些年,父親去各地找文物,那個時候還是用現(xiàn)金,每一次,他都會把身上全部現(xiàn)金給別人。回來時,沒錢過收費站,只能繞小路。

學者張連紅在1998年推動成立了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他記得吳先斌辦館頭幾年,經(jīng)常找自己“啃”史料,“那些資料,一開始他是不理解的?!?

學校有講座,張連紅就喊吳先斌來聽。有一次,一位滿頭白發(fā)的日本先生來學校講“南京大屠殺”,講得細致。讓吳先斌意外的是,對方只是一個化工廠工人,靠值班的中午調查研究史料。

時隔多年,白發(fā)先生那句“作為日本人應該認真研究這段歷史”,仍然影響著吳先斌——“歷史的作用是人們對它的思考。不只是專業(yè)學者的參與,各行各業(yè)都應該參與歷史的研究。我做這個博物館,關鍵是吸引大家共同參與?!?

張連紅說,記憶很重要,歷史的真相和歪曲之間,就是一種記憶的斗爭。

他這樣理解吳先斌:他有種動力,我們中國民間有能力有實力參與到共同記憶。

今年七月,吳先斌又啟程了——去日本京都參加“為了和平,反對戰(zhàn)爭”主題展,用90張照片,向日本社會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這也是該主題展首個外方參展者。

“人生就是奔走,為了歷史奔走,為了自己奔走?!?1歲的吳先斌自稱“花甲少年”,他說,“我們采訪過最大的老兵115歲,跟他比,我還年輕,人生才一半!”

尾聲

在南京乘坐輪渡,是一種特別的體驗?;▋蓧K錢,從中山碼頭登船,橫渡長江。甲板上,常有騎摩托過江的務工者、舉起手機尋江景的游客以及情愿發(fā)發(fā)呆、什么都不做的人。

去碼頭那天,下起了雨。船聲嗚咽,江水混著雨水,吳先斌感慨,2000年初,工廠正面臨轉型,需要搬遷,可偏偏自己是一個眷戀故土的人。關停廠子,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如果真的一直賺錢,可能也就不會做這個博物館了。

“這個城市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維護那段歷史,只不過我以博物館的形式。但我遇上了,就不會轉身?!?

監(jiān)制丨李浙 王元 制片人丨莊勝春 汪潔 記者丨單楚玉 楊瀅 編導丨張宗堯 周沁林 攝像丨鄭鵬飛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