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念經要看佛,說話要看人。
以前我總覺得,這種做法未免太過圓滑世故。
后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多了,才越來越能領會這句話背后的深意。
實話太沉重,而大多數人只喜歡聽輕松的安慰。
為人處世無需處處看破點破,懂得尊重人性,順勢而為,成全他人的情緒,便是一種高情商。
01
知乎上有過一個討論:毀掉一段關系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高贊的回答寫道,跟他說真話就好。
無論出發(fā)點為何,把話說得太透,強行指出別人的錯誤,等同于在拆別人的臺。
青年作家郭震海曾在文章里寫過自己的經歷。
一次,他的一位好友散文集面世,邀請他參加研討會,并在電話里交代他,一定要多提意見。
為此他特地做了功課,把朋友的散文集認真看了三遍,以總結出其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
之后他應邀前往,朋友原本見到他十分開心,一直在笑容滿臉地做接待。
但當他開始按自己精心準備好的提綱做發(fā)言后,朋友的臉色就開始變了。
研討會結束后,他端起酒杯走到朋友面前表示祝賀,對方沒有起身,更沒有回頭看他。
那一刻,他才恍然意識到,自己徹底把朋友得罪了。
正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你以為自己是在幫人指正問題,實際上很多人寧可被甜言蜜語蒙蔽,也沒有接受直言不諱的勇氣。這也是為什么,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好心辦成壞事。
同事在感情中遇到煩惱,找你傾訴,抱怨男友只顧工作不夠體貼。
你為了讓她先學會自我反思,上來就對她的性格、脾氣和思維模式都做了一通分析。
結果不僅沒能疏解她的心情,還讓她越聽越生氣。
同學喜好面子,明明沒什么錢,卻熱衷于貸款買一堆奢侈品給自己撐場面。
你為了讓他認清現實,逮著機會就提醒他,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結果人家不但不領你的情,還認定你是故意跟他過不去,最后對你越來越厭煩。
這些話,你說錯了嗎?
當然沒有。
正如劉震云所言:你得罪人,不是因為你說錯了,而恰恰是你說對了。
人是不能被說服、被教育的。
尤其當你的說教戳痛其自尊時,他們就會開啟防御型心智模式,用憤怒與疏離來跟你做對抗。
朋友數,斯疏矣。
與人交往,你可以心有明鏡,但不必好為人師。
否則,每一次較真,都只是讓自己徒惹爭端而已。
02
民國時期《新聞報》曾向小說家張恨水約稿。
到了約定日期,主編許淼看到張恨水沒如約交稿,便打電話詢問。
張恨水給的解釋是,最近剛好家里有事,自己要回趟鄉(xiāng)下處理,希望報社多支持理解。
旁邊一個編輯在旁邊聽完電話,立馬跳起來,說自己昨天在飯店碰到過張恨水。
“他這分明是故意說謊,我得找他理論理論!”
許淼聽完卻毫不訝異,而是笑道:“作家會拖稿自然都有原因,我們聽聽就是,何必拆穿呢?!?/p>
兩天后,張恨水親自將稿件送到報社。
許淼不僅裝作什么都不知道,還熱情夸贊張恨水效率高。
張恨水自知理虧,自那時起再也沒有拖過稿,與報社雙方精誠合作,寫就了不少高質量作品。
所謂情商,從來不在于精明的“看透”,而在于溫柔的“留白”。
與其非要道破真相傷人顏面,不如在適當的時候閉上嘴,揣著明白裝糊涂。
給他人留個臺階下,留住一份體面,也是在為自己結一份善緣。
前不久,我和單位前輩一起參加一個行業(yè)活動。
現場遇到一位老客戶告訴我們,他正在投資一個穩(wěn)賺不賠的理財項目。
了解到項目的運作模式后,我們都能明顯聽出這當中存在很大風險。
我本想提出疑義,話剛出口,卻被前輩按了按手,制止了。
他接過我的話頭對客戶說:“我覺得你確實很有投資眼光,只是出于資金安全起見,不妨再多做一些調研?!?/p>
回去的時候,我忍不住問前輩,為什么不直接把我們的想法說出來。
他搖搖頭解釋道:分享這件事的意圖,肯定不是為了找人來否定他的,既然如此,話說太多就是我們的錯了。
前輩的智慧,讓我想起一句老話:飽諳世事慵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
一個人對人情世故看得越明白,越不會執(zhí)著于跟人爭辯對錯。
因為知道,人與人之間,三觀不同、立場不同,想法注定不同,多說無益。
克制好自己的表達欲,只看破不說破,只看穿不揭穿,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心。
才是聰明的處世之道。
03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通??梢苑殖蓛煞N:理性溝通和感性溝通。
前者注重邏輯分析和客觀表達,希望通過理性論證的方式達成共識。
但過度講道理,只談邏輯不照顧情緒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后者側重情感交流,通過情緒上的共鳴和直覺建立連接。
但也存在弊端,會讓關系失去應有的邊界,且不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所以,心理學上有個溝通黃金法則:有效溝通=7%的理性+93%的感性。
別小看這7%的理性,能否控制好這個限度,是對一個人說話分寸感和察言觀色能力最好的體現。
在適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后,如果對方還是聽不懂,或是沒有表現出想要認同你的意愿。
那你就應該懂得,道不同者不相為謀,自己無需再揪著問題不放。
同樣,對于那些和你頻率相近、層次相當的人,遞上一兩句建議也已經足夠。
大家都是明白人,你稍微點撥,對方自然就能讀懂你話里的良苦用心。
劉同在擔任光線傳媒事業(yè)部經理之時,利用業(yè)余時間重拾寫作愛好,并順利寫就一系列作品。
然而,在成為備受贊譽的青年作家后,劉同也開始變自負起來。他寫作越來越喜歡著眼宏大的主題,字里行間常以“公知”身份自詡。
后來有一次,在和幾位朋友的聚會中,劉同興致勃勃地談起自己的寫作計劃。
好友丁丁張聽完后,沒做過多點評,只是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
“正能量的作品固然能激勵人,但真實的生活,有時能更能長久地打動人心。”
這句話說得很含蓄,但劉同一聽就悟到了,明白這是好友對自己的善意提醒。
在那之后,他放下身段,開始真誠地書寫自己。
好的溝通就是如此,因為彼此懂得,所以點到即可,無需多言。
但能達到這種默契的關系終究是少數。
大多數人和你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也不是聽你說幾句話就能被點醒的。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接納差異后,及時調整溝通模式和方向。
少指手劃腳,多投其所好,讓對方在交流中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緒價值。
這絕非虛偽,而是一份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生存智慧,一種成全別人也保護自己的高級能力。
▽
很喜歡儒學大師馬一孚的一句話: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人的修為越低時,越習慣于通過否定指摘別人來凸顯自己。
而當一個真正修得內心透通、抵達更高人生境界后,反而會變得溫柔且克制。
比起制造無謂的矛盾,他們更樂意知而不言,向下兼容。
只要適當裝個傻扮個啞,說幾句好話,就能利人又利己,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