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西隴西縣老城區(qū)中心,一座飛檐翹角、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矗立千年,它便是被譽為“隴中第一樓”的威遠樓。這座集“軍事瞭望、報時、文化象征”于一體的建筑,不僅是隴西乃至定西的地理標志,更承載著隴中地區(qū)千年的歷史變遷,見證了絲綢古道上的繁華與滄桑,成為隴中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號”。
一、威遠樓的“千年沿革”:從軍事要塞到城市地標
威遠樓的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時期,其修建與發(fā)展始終與隴西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緊密相關,歷經千年風雨,逐步從“實用建筑”演變?yōu)椤拔幕貥恕保?br>
1. 始建:北宋的“軍事瞭望塔”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威遠樓由隴西路都部署曹瑋主持修建,最初名為“威遠樓”,取“威震遠方”之意。當時隴西地處宋與西夏的交界地帶,是西北邊防的軍事重鎮(zhèn),威遠樓作為“瞭望塔”與“指揮中心”,矗立在隴西城內制高點,用于監(jiān)測西夏軍隊動向、指揮城防,樓內配備大鼓,戰(zhàn)時可擊鼓傳令、鼓舞士氣,是北宋西北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變遷:明清的“鐘樓”與“城標”
明清時期,隨著邊防格局的變化,威遠樓的“軍事功能”逐漸弱化,轉而承擔“報時”與“城市象征”的角色:
- 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年),威遠樓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增設“銅鐘”一口(現(xiàn)存于樓內,鐘體刻有銘文,重達萬斤),每日晨鐘暮鼓,為隴西百姓報時,從此成為“鐘樓”,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縣魯廷琰再次重修,將樓體擴建為三層磚木結構,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使其兼具“雄偉”與“精巧”,成為隴西城內最顯眼的建筑,徹底奠定“城市地標”的地位。
3. 當代:文化傳承的“活化石”
新中國成立后,威遠樓先后多次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次修繕,原貌得以完整保留。如今的威遠樓,不再承擔軍事、報時功能,卻成為隴中地區(qū)“歷史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樓內陳列著隴西歷史文物與威遠樓沿革資料,樓前廣場成為市民休閑、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舉辦的“隴西李氏文化旅游節(jié)”等活動,都會以威遠樓為背景,使其成為展示隴中文化的“窗口”。
二、威遠樓的“建筑之美”:隴中古建筑的典范
威遠樓的建筑風格,融合了“北方雄渾”與“南方精巧”,是隴中地區(qū)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其結構、工藝與裝飾都極具特色:
1. 結構:“三層樓閣,高臺筑基”
威遠樓采用“高臺基、三層樓閣”的布局,整體呈正方形:
- 臺基:高約11米,以青磚砌筑,堅固厚重,臺基四面各開一門(東西門連通城內主干道,南北門為便門),門楣上方刻有“鞏昌雄鎮(zhèn)”“聲聞四達”等題字,彰顯隴西的歷史地位;
- 樓閣:共三層,一層為磚木結構的回廊,可供行人避雨、休憩;二層為正廳,供奉著與隴西相關的歷史名人牌位,廳內懸掛“威遠樓”匾額;三層為閣樓,飛檐翹角,四角懸掛風鈴,風吹鈴響,聲傳數(shù)里,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盡顯古樸莊重。
2. 工藝:“斗拱飛檐,雕梁畫棟”
威遠樓的建筑工藝集中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隴中工匠的精湛技藝:
- 斗拱:樓體四周的斗拱層層疊疊,結構精巧,既起到承重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斗拱上雕刻著“龍、鳳、花鳥”等圖案,線條細膩,栩栩如生;
- 木雕與彩繪:梁柱、門窗上的木雕繁復精美,有“纏枝蓮”“如意紋”等傳統(tǒng)紋樣;檐下彩繪采用“和璽彩畫”與“旋子彩畫”相結合的方式,色彩鮮艷卻不失古樸,歷經百年風雨仍依稀可見,展現(xiàn)出“莊重而不失靈動”的審美風格。
3. 銅鐘:“萬斤古鐘,聲震四方”
威遠樓內的“萬斤銅鐘”是其標志性文物,鑄造于明宣德年間,鐘體高約2米,口徑約1.5米,鐘身刻有“大明宣德年制”及《金剛經》銘文。銅鐘音質渾厚洪亮,“晨鐘暮鼓”曾是隴西古城的標志性聲音,如今雖不再日常敲響,但每逢重大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仍會鳴鐘祈福,鐘聲穿越古城,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三、威遠樓的“文化意義”:隴中歷史的“見證者”
威遠樓之所以成為隴中地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不僅因其建筑之美,更因其承載了隴中千年的歷史文化,是隴西乃至定西的“精神圖騰”:
1. 絲綢古道的“見證者”
隴西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從長安出發(fā),經隴西、蘭州可通往河西走廊與西域。威遠樓作為隴西城內的制高點,曾見證了絲綢古道上的“商旅往來、駝鈴聲聲”——當年的商隊、使者經過隴西時,都會以威遠樓為地標,休整補給后再繼續(xù)西行;樓內的大鼓與銅鐘,也曾為往來的旅人報時、警示,成為絲綢古道上“溫暖的記憶符號”。
2. 隴中文化的“承載者”
隴西是“李氏文化”的發(fā)源地,被譽為“天下李氏出隴西”,威遠樓所在的老城區(qū),曾是李氏宗族活動的核心區(qū)域,樓內陳列的文物、題字,都與李氏文化、隴西歷史緊密相關。每年舉辦的“李氏文化旅游節(jié)”,威遠樓都是核心活動場地,海內外李氏宗親前來尋根問祖時,都會在威遠樓前駐足,它已成為“隴西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
3. 城市精神的“象征者”
威遠樓的“威遠”之名,不僅是北宋“威震邊防”的軍事寓意,更演變?yōu)殡]中人民“堅韌不拔、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隴中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較為嚴酷(干旱少雨、黃土溝壑),但威遠樓歷經千年風雨仍屹立不倒,恰如隴中人民在艱苦環(huán)境中“頑強生存、積極向上”的品格;而其從“軍事建筑”到“文化地標”的轉變,也體現(xiàn)了隴中地區(qū)“從封閉到開放、從邊防到文化”的歷史轉型,成為定西乃至隴中地區(qū)“文化自信”的象征。
四、結語:千年古樓的“今生與未來”
如今的威遠樓,已成為定西隴西最熱門的文化景點之一,每天都有游客前來參觀、拍照,感受千年古樓的魅力。它不再是“軍事要塞”,卻以“文化地標”的身份,繼續(xù)見證著隴中地區(qū)的發(fā)展變遷——周邊的老城區(qū)經過改造,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韻味,又增添了現(xiàn)代商業(yè)與休閑設施,威遠樓前的廣場上,老人下棋、孩童嬉戲,古樓與現(xiàn)代生活融為一體,展現(xiàn)出“古今交融”的獨特景象。
定西隴西威遠樓,是一座“活著的古建筑”,它承載著隴中的歷史,記錄著城市的變遷,更凝聚著隴中人民的情感與精神。這座千年古樓,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在時光流轉中,靜靜訴說著隴中地區(qū)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成為定西乃至甘肅文化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