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預報:
9月19日:小雨轉(zhuǎn)多云,偏東風2~3級,13~20℃。
初秋傍晚,博愛縣月山鎮(zhèn)圖王村的“慈愛堂”里飄散著飯菜香氣。60歲的殘疾老人王百泉端著熱乎乎的玉米粥,感慨道:“應芬這閨女說話算數(shù),我在她這兒已經(jīng)吃了20年的免費飯。”
(據(jù)《焦作晚報》)
楊應芬這位56歲的普通農(nóng)村婦女,用20年的善行詮釋了什么叫舍己為人,什么叫善良初心。令人動容的是,她的慈善之路并非起步于富貴之時,而是始于自身極端困頓之際。1997年,當她端出第一碗鹵面給精神疾病患者老王時,自己還欠著3萬元外債,連張像樣的床都沒有。

“見不得別人受苦”,這是楊應芬最樸素的初衷。正是這分將心比心的善良,讓她在自身艱難的情況下依然向更弱者伸出援手。從一碗鹵面到一個承諾,從一個人到40多人,從一間小餃子館到二層樓的“慈愛堂”,楊應芬用20年的堅守,書寫了一段無私奉獻的感人篇章。

楊應芬的善行不是一時興起的施舍,而是持之以恒的擔當。20年來,她每天堅持為孤寡老人提供免費餐食,收留照顧孤殘兒童,甚至放棄自己買車的計劃。更難得的是,她不僅提供物質(zhì)幫助,更給予精神關(guān)懷——像母親一樣為資助的女孩準備嫁妝,像家人一樣為孩子們規(guī)劃未來。
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的奉獻精神,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珍貴。在許多人都注重享受的當下,楊應芬卻選擇了一條相反的道路:自己節(jié)衣縮食,卻為他人慷慨解囊;自己住在店里,卻為老人和孩子建設寬敞明亮的家園;自己辛苦創(chuàng)業(yè),卻將積蓄投入公益事業(yè)。她的選擇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分享多少。

楊應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慈善不在于能力大小。她從一碗鹵面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他人,這種腳踏實地的善行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她的經(jīng)歷證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哪怕這光芒微弱。
建設美好社會需要更多像楊應芬這樣的普通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傳遞溫暖和正能量,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更加溫暖。
來源:焦作晚報





總監(jiān)制:李艷紅
策 劃:琚姣姣
監(jiān) 制:劉 肖
主 編:喬培培
責 編:吉文靜
?!Γ?/span>樊興盛
覺得不錯,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