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度紅網“青椒評論”系列作品
張銳
蘭州大學

近日,湖北仙桃父親曹爸爸為維系與剛上大學女兒的聯系,將每月2000元生活費分4次發(fā)放,最后月底的500元設為“每日聯系全勤獎”的視頻引發(fā)熱議。這位父親坦言,女兒性格內向且首次離家,此舉是為緩解牽掛,并且生活費不夠會隨時補。有網友認為這有助于孩子養(yǎng)成規(guī)劃習慣。此事能登頂熱搜引發(fā)廣泛爭議,意味著其遠非“家務事”那么簡單。(9月9日 金羊網)
曹爸爸的擔心并非個例。在各大高校新生報到現場,總能看到家長忙前忙后的身影。從鋪床疊被,到整理衣柜,甚至與輔導員溝通,家長都在替孩子“親力親為”。入學后,還有家長問起,如“什么時候開家長會”這種孩子高中時才有的問題。這些細節(jié)背后,是一代父母對孩子“突然獨立”的集體焦慮。他們習慣了高中階段對孩子的全方位照料,面對孩子步入大學后突然的“半社會化”狀態(tài),既怕孩子因缺乏經驗碰壁,又怕過度放手導致親子關系疏遠,于是便有了像曹爸爸這樣,用“生活費管控”“日常打卡”等方式,維系著對孩子生活“參與感”的行為。
擔心大學生“沒長大”的遠不止家長。高校層面,“大學高中化”趨勢愈發(fā)明顯。晨跑打卡、晚自習點名、課堂出勤率與學分掛鉤等管理手段屢見不鮮。部分高校還會定期向家長同步學生成績單等。社會輿論場中,“大學生不會用洗衣機”“大學生不會做家務”等極端案例被反復放大,當代大學生缺乏自理能力的刻板印象也因此逐漸固化。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仿佛形成了一種“隱性”共識,大學生還不足以完全獨立,至少在初入大學時需要外界“扶一把”。
然而,這種“集體擔憂”卻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形成鮮明反差。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時代,自我意識覺醒更早,對獨立的渴望也更強烈。從尋找兼職工作追求經濟獨立,到打扮“奇裝異服”追求審美獨立,大學生們認為自己應該是獨立的,也是能夠獨立的。他們通常反感“家長的過度關注”,更抵觸高中式的刻板管理,希望能自主安排學習與生活的節(jié)奏。在他們看來,上了大學就意味著“長大”,能夠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需要外界用“保護”的名義施加約束。
如何定義成長?家長、學校試圖為大學生搭建“無菌溫室”,幫他們避開所有可能的錯誤,看似是“保駕護航”,實則剝奪了他們“長大”的機會。就像學游泳不能永遠拴著救生圈,真正地長大,是在教訓中學會理財,在壓力下調整學習方法。沒有試錯的成長,不過是被安排的“偽成長”。
家長、學校、社會更需要做的是給予大學生長大一定的容錯空間。父母應從管理者轉變?yōu)橹С终?,在孩子需要時提供建議,而非提前命令。學校要從風險規(guī)避者回歸能力培養(yǎng)者,用引導替代管控。社會要摒棄刻板印象,給年輕人試錯的機會與包容的環(huán)境。這種容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教人明白成長需要試錯成本,允許不完美的存在,才能讓大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獨立。
就像此次的事件,不僅是女兒需要學會管理金錢、獨立生活,曹爸爸也需要學會放下焦慮、體面放手。成長從來不是被保護得完美無缺,而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獨立行走,家長適當放手則是對這份成長最堅定的認可。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編輯 | 汪敏星
審核 | 王小楊
投稿網址 | https://pltg.rednet.cn
紅網·紅辣椒評論欄目,先后榮獲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十四屆湖南新聞獎名牌欄目獎、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獎, 四次被推薦為年度“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
紅
辣
椒
評
論
hlj.red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