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幼兒園建‘暴雨課程’:孩子光腳跳水坑學氣象”
“老師!你看我踩出的水花比昨天高!” 暴雨后的上海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操場上,5 歲的朵朵撩起雨衣下擺,光著腳丫在積水坑里蹦跳,濺起的水珠落在她仰起的笑臉上。不遠處,幾個孩子圍在老師身邊,拿著自制的 “雨量計”(礦泉水瓶改裝而成)討論:“我的瓶子里水比你的多,今天雨更大對不對?” 這場打破 “雨天必須待在室內(nèi)” 傳統(tǒng)的 “暴雨課程”,如今已成為這所幼兒園的 “特色招牌”—— 孩子們在踩水坑、聽雨聲、測雨量中認識氣象,用最親近自然的方式,打開了探索科學的大門。
這門 “接地氣” 的課程,源于幼兒園對傳統(tǒng)幼兒教育的反思。園長陳潔記得,以前每到雨天,老師都會反復叮囑 “別踩水、會感冒”,孩子們只能隔著窗戶看雨,眼里滿是渴望。一次家長會上,有家長提到 “孩子怕打雷,一到暴雨天就躲在沙發(fā)下”,這讓陳潔意識到:“我們總在刻意保護孩子遠離自然,卻忘了風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書?!?上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 6-7 月梅雨季節(jié),暴雨、雷電頻發(fā),這些 “家門口的自然現(xiàn)象”,恰恰是幼兒認識氣象的鮮活素材。2024 年 9 月,安慶幼兒園聯(lián)合上海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推出 “暴雨課程”,把雨天變成 “戶外課堂”,讓孩子從 “怕雨” 變成 “懂雨”“愛雨”。
“暴雨課程” 的設(shè)計充滿巧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讓孩子在 “玩” 中潛移默化學知識。課程分為 “雨前準備”“雨中探索”“雨后延伸” 三個階段:雨前,老師會帶孩子們觀察天空 ——“云為什么從白色變成黑色?”“風變大時樹葉會怎么動?”,還會教大家制作簡易 “氣象工具”:用彩紙貼在吸管上做 “風向標”,在礦泉水瓶側(cè)面貼刻度紙做 “雨量計”,甚至用保鮮膜收集 “雨滴標本”;雨中,孩子們穿上防水雨衣雨靴(也可選擇光腳,地面提前鋪防滑墊),分組完成 “任務”:一組負責觀察雨滴落在不同地面的樣子(水泥地濺水花、草地滲得快),一組用雨量計記錄積水變化,還有一組趴在走廊邊聽雨聲 ——“雨滴打在鐵皮上是‘咚咚’聲,打在樹葉上是‘沙沙’聲”;雨后,探索更熱鬧:找水洼里的倒影、觀察蝸牛爬出來的痕跡、用積水做 “鏡子” 看彩虹,老師還會帶大家討論 “雨水去哪里了”,用沙土和塑料盒模擬 “雨水滲透”,解釋 “地下水”“蒸發(fā)” 等簡單概念。“以前孩子問‘為什么下雨后會有彩虹’,我只能說‘是陽光和水的作用’,現(xiàn)在他們自己看了雨滴折射陽光,就能理解了?!?大班老師王穎說。
安全保障是課程開展的 “底線”,幼兒園為此制定了嚴格的 “雨天教學規(guī)范”。每次課程前,后勤組都會提前檢查操場:清理積水里的小石子、樹枝,在陡坡和臺階處鋪防滑地墊,劃定 “安全玩水區(qū)域”(遠離電源、下水道口);孩子們的裝備也經(jīng)過精心準備:防滑雨靴、防水連體雨衣(袖口褲腳有松緊)、備用干衣服和襪子,保健醫(yī)生會在現(xiàn)場待命,隨時監(jiān)測孩子的體溫和狀態(tài);課程時長也有講究 —— 雨中活動控制在 30 分鐘內(nèi),避免孩子長時間淋雨;如果遇到雷電、暴雨紅色預警,課程會轉(zhuǎn)為室內(nèi) “氣象科普”:看氣象衛(wèi)星云圖、聽氣象員叔叔的錄音講解、用積木搭建 “雨水管道” 模擬排水?!皠傞_始有家長擔心‘光腳踩水會生病’,我們把課程視頻和安全措施發(fā)給家長后,大家都放心了,還有家長說‘自己小時候也踩水坑,現(xiàn)在看到孩子這樣特別開心’?!?陳潔笑著說。
課程實施半年多,孩子們的變化讓老師和家長驚喜。以前怕打雷的朵朵,現(xiàn)在會主動跟媽媽說 “打雷是云層里的電荷在打架”;4 歲的浩浩以前不愛說話,現(xiàn)在每次雨后都會拉著老師分享 “今天發(fā)現(xiàn)了三只蝸牛,它們喜歡往有水的地方爬”;家長們的反饋更熱烈:有家長發(fā)朋友圈,說孩子在家用杯子接雨水,模仿幼兒園做 “雨量計”;還有家長提到,孩子現(xiàn)在會提醒 “媽媽出門看云,黑色的云要帶傘”。上海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的評估數(shù)據(jù)顯示,參與 “暴雨課程” 的孩子,對 “雨的形成”“風向風力”“彩虹成因” 等基礎(chǔ)氣象知識的認知率,從課程前的 12% 提升到 78%,主動觀察自然現(xiàn)象的頻次也比其他幼兒園孩子高 2.3 倍。“這門課不只是教氣象知識,更培養(yǎng)了孩子的觀察力和好奇心?!?氣象科普專家李教授評價,“當孩子親手摸到雨水、聽到雨聲,這種感官體驗比書本上的圖片文字更深刻,也更能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div>
“暴雨課程” 的成功,也帶動了上海其他幼兒園的 “自然教育創(chuàng)新”。徐匯區(qū)某幼兒園推出 “落葉課程”,讓孩子收集不同形狀的落葉做標本、拼貼畫,了解植物四季變化;浦東新區(qū)的幼兒園利用周邊河流,開展 “小河觀察課”,教孩子看水質(zhì)、認小魚;甚至有幼兒園借鑒 “暴雨課程” 的理念,設(shè)計了 “雪天課程”“臺風課程”,讓不同天氣都成為 “教學資源”。陳潔說:“我們想傳遞的教育理念很簡單 —— 自然不是孩子的‘課外加餐’,而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品’。比起讓孩子坐在教室里背‘雨是水蒸氣凝結(jié)形成的’,不如讓他們親手接一滴雨,感受它的溫度和形狀?!?/div>
初夏的一個雨天,安慶幼兒園的操場上又響起了孩子們的笑聲。朵朵和小伙伴們蹲在水洼邊,看著雨滴在水面畫出一圈圈 “漣漪”,老師在一旁輕聲問:“你們覺得漣漪像什么呀?”“像小花!”“像圓餅干!” 孩子們的回答天馬行空。雨水打濕了他們的雨衣,卻沒擋住眼里的光。這門看似 “不務正業(yè)” 的 “暴雨課程”,恰恰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我們:幼兒教育不需要復雜的教具和深奧的理論,只要愿意把課堂還給自然,讓孩子用手摸、用耳聽、用心感受,風雨雷電都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最生動的 “老師”。未來,隨著更多幼兒園加入 “自然教育” 的行列,相信會有更多孩子,在風雨中學會觀察,在探索中愛上科學,長成眼里有光、心中有愛的小小 “自然探索家”。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