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撐傘拾級而上,任雨絲輕拂面頰,竟恍惚覺得,眼前的雞公山,恰似一位沉默的“師者”,正用山水作墨、歷史為卷,向世人娓娓道來關(guān)于包容、堅韌與傳承的故事。


雞公山素有“青分豫楚、襟扼三江”之稱,主峰報曉峰形似引頸高歌的雄雞,是這片山水的靈魂所在。雨中的報曉峰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xiàn)的輪廓少了幾分平日的巍峨,多了幾分朦朧的詩意。


沿著石階向上攀登,雨水沖刷過的青石泛著溫潤的光澤,兩旁的映山紅雖已過花期,卻仍以蒼翠的枝葉點綴山間,偶有不知名的野果掛在枝頭,沾著晶瑩的雨珠,平添幾分生機。


登頂時,山風(fēng)裹挾著雨霧撲面而來,腳下是翻滾的云海,遠處的村落與梯田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仿佛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卷。此刻才懂,雞公山的“博大”從不是刻意的張揚——它不似名山大川那般以險峻震懾人心,而是以包容的姿態(tài)接納四季的更迭、風(fēng)雨的洗禮,正如師者之于學(xué)生,從不以威嚴施壓,而是以寬廣的胸懷包容成長的每一種可能。




若說自然景觀是雞公山的“言傳”,那散落山間的歷史遺存,便是它“身教”的最好注腳。循著山間步道前行,中正防空洞與美齡舞廳靜靜矗立在密林深處,青磚黛瓦上的苔蘚,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也是大別山精神的無聲見證。走進中正防空洞,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歷史的厚重感,洞內(nèi)的通風(fēng)孔、指揮室遺跡依稀可辨,讓人不禁想起戰(zhàn)爭年代,這里曾是抵御外敵、守護家國的重要防線;美齡舞廳則保留著民國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木質(zhì)地板雖已有些磨損,卻仍能讓人想象出當年各界人士在此共商國是、凝聚抗敵決心的場景。這些歷史建筑,早已不是冰冷的磚石堆砌,而是鮮活的“教材”——它們訴說著大別山軍民“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jié)一心、勇當前鋒”的精神,也讓每一位訪客在觸摸歷史的過程中,讀懂“責任”與“擔當”的重量。

雨中穿行雞公山,最動人的莫過于那些不經(jīng)意間的“教誨”。雞公山的“教誨”從不是刻意的說教,而是藏在每一次雨打枝葉的聲響里,藏在每一塊承載歷史的磚石中,藏在每一個守護它的人眼中。它教我們敬畏自然——因為山水是生命的搖籃;教我們銘記歷史——因為過往是前行的力量;更教我們傳承精神——因為信念是永恒的光芒。


途中回望,報曉峰更加清晰起來,仿佛真的在引頸高歌,歌聲里滿是對過往的銘記,對未來的期許。我忽然明白,為何在教師節(jié)這天來到雞公山,會有如此強烈的“師者”共鳴——真正的“教誨”從不限定于課堂,自然的啟迪、歷史的沉淀、精神的傳承,都是生命中最珍貴的“課程”。而雞公山,便是這樣一位永遠站立的“師者”,它以山水為筆,以歷史為墨,在歲月的長河中寫下不朽的篇章,讓每一位來過這里的人,都能在領(lǐng)略美景的同時,帶走一份關(guān)于成長、責任與傳承的思考,讓大別山精神的光芒,永遠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