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星
電影是一門光影藝術,光影光影,先有光,才有影。燈光師,正是影視拍攝中運用專業(yè)燈具營造各種光影效果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他們是整個影視工業(yè)背后不可或缺的力量。
燈光師的名字在字幕中總是一閃而過,卻能讓演員在鏡頭前煥發(fā)“盛世美顏”,也足以讓一部影視作品因布光而熠熠生輝,或黯然失色。更令人驚嘆的是,中國影視行業(yè)中的燈光師,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農村,而且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來自河南許昌的鄢陵縣,不少人甚至來自同一個村莊。
如今,“鄢陵燈光師”已成為國內影視圈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那么,這個與影視產業(yè)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中原小縣,是如何變成燈光師的“大本營”的呢?
故事起步于偶然,談不上傳奇。據(jù)媒體報道,20世紀90年代,16歲的少年邢建偉輟學后北上,成為一名“北漂”。經老鄉(xiāng)介紹,他進入北京電影制片廠當群演。他對這份工作格外珍惜,片場閑暇時主動幫忙搬道具,后來慢慢做起了燈光助理。一邊干體力活,一邊琢磨燈光技術,他最終成長為一名專業(yè)的燈光師,收入成倍增長。在北京賺到大錢的事情在老家傳開后,他一帶多、多帶眾,30多年過去了,越來越多鄢陵人加入燈光師行業(yè)。
沒有人脈、沒有教材,第一批走出來的燈光師很多人只有小學文化,他們究竟是如何掌握這門藝術的?在這個行業(yè)里流傳著一種共識:河南人能在這行站穩(wěn)腳跟,靠的是兩點:一是腦子活,二是能吃苦。
近幾年,鄢陵燈光師的名號越來越響。一個“出圈”的場景是,歌手薛之謙在演唱會上用河南話向幕后喊話:“燈光師!我的燈光師!”另一個高光時刻,是在首屆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yè)大會年度盛典上,電視劇《小巷人家》的燈光師曹松獲得年度最佳燈光獎榮譽,他正來自河南鄢陵。
不僅限于做燈光師,鄢陵人還紛紛做起了燈光生意,目前國內許多影視燈光租賃公司,老板都是鄢陵人。但風光的背后,并不全是光鮮。
盡管燈光師一職十分重要,他們仍常自嘲為“影視民工”。外人只看到他們常與明星合作、收入不菲,家人卻未必覺得這份工作十分體面。燈光師常年跟組、奔波在外,與家人聚少離多,工作狀態(tài)也確實辛苦:提前布光、拍攝后拆卸設備,整夜整夜地熬。
草根出身的燈光師,也難免遇到學院派的挑戰(zhàn)。新一代的燈光師開始改變,他們在繼承老師傅熟練、靈活等優(yōu)勢的基礎上,擴大眼界,主動學習進修,有人選擇加盟投資公司,或者轉型做攝影師。
鄢陵燈光師的崛起,是與中國影視百花齊放的時代同頻共振的結果。而要想走得更遠,依然要靠技術理念的迭代、學歷與專業(yè)的提升,以及整個行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或許只有這樣,鄢陵燈光師才能在影視圈持久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