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安全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意識
周末的公園里,4 歲的樂樂掙脫媽媽的手,朝著馬路邊的玩具攤跑去,一輛電動車擦著他的衣角急剎停下,媽媽驚出一身冷汗;家里的客廳里,6 歲的朵朵踩著板凳去夠櫥柜上的玻璃杯,杯子滑落摔碎,碎片劃傷了她的小手 —— 這些日常場景中潛藏的危險,恰恰印證了安全教育的緊迫性:它不是 “長大后再學” 的知識,而是孩子從蹣跚學步起就該掌握的 “生存技能”,是守護他們平安成長的第一道防線。
安全教育是生活場景中的 “安全鎧甲”。孩子的世界充滿好奇,卻對危險缺乏預判:插座的小孔、滾燙的開水、馬路的車流、陌生人的搭訕,都可能成為潛在威脅。而安全教育,正是將 “危險識別” 融入日常,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保護自己。在蘇州某幼兒園的 “居家安全小課堂” 上,老師用玩偶演示 “不碰插座”“不玩打火機”“不給陌生人開門”:當玩偶伸手去摸插座模型時,孩子們齊聲喊 “危險”;當 “陌生人” 玩偶敲門說 “我是你媽媽的朋友” 時,孩子們記得老師教的 “先給媽媽打電話確認”。該園孩子小諾曾在家遇到維修工人上門,她沒有直接開門,而是通過貓眼問清身份,再打電話給下班途中的媽媽核實,避免了安全隱患。安全教育讓孩子在居家、出行、社交等場景中,既能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又能帶著 “安全鎧甲” 規(guī)避風險,明白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的邊界。
安全教育是應急時刻的 “救命指南”。意外往往突如其來:迷路找不到家長、遇到火災煙霧彌漫、玩耍時意外受傷…… 此時,孩子是否掌握應急方法,直接關系到安全與否。安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孩子 “在危險中冷靜應對”。鄭州某小學每學期都會開展 “應急演練周”:火災演練中,孩子學會用濕毛巾捂口鼻、彎腰沿墻壁逃生;防走失演練中,老師扮演 “陌生人” 試圖帶走孩子,大部分孩子能記住 “不跟陌生人走、找穿制服的叔叔阿姨求助”;外傷處理課上,孩子學會用碘伏消毒、用創(chuàng)可貼包扎小傷口。該校學生小宇曾在商場與媽媽走散,他沒有哭鬧,而是找到商場保安,說出媽媽的手機號,最終順利 reunite。小宇說:“老師教過,找不到爸爸媽媽就找穿制服的人,不能隨便跟別人走?!?安全教育讓孩子在意外來臨時,不再手足無措,而是能憑借學到的方法保護自己,這是比任何知識都珍貴的 “生存本領”。
安全教育是破除認知誤區(qū)的 “清醒劑”。很多孩子(甚至家長)對安全存在錯誤認知:認為 “車開得慢就不會撞到人”“只要大人在身邊,玩水就安全”“陌生人給的糖不吃就沒事”—— 這些誤區(qū)往往是危險的 “導火索”。安全教育的關鍵,就是糾正這些錯誤觀念,讓孩子建立科學的安全認知。在西安某社區(qū)的 “安全科普活動” 中,工作人員用動畫演示 “車輛盲區(qū)的危險”,讓孩子明白 “即使車看起來很慢,也不能靠近車頭車尾”;通過 “模擬溺水體驗”(在安全保護下感受水中窒息的不適),讓孩子知道 “哪怕大人在旁邊,也不能獨自去泳池深水區(qū)”;通過 “陌生人搭訕情景模擬”,讓孩子懂得 “陌生人不僅會給糖,還可能用‘找寵物’‘幫忙帶路’等借口誘騙,一定要保持距離”。活動后,孩子小妍告訴媽媽:“原來陌生人不一定都長得兇,以后有人讓我?guī)兔?,我要先問爸爸媽媽?!?安全教育打破了 “危險有固定模樣” 的刻板印象,讓孩子學會從本質(zhì)上識別風險,而非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
如今,仍有部分家長對安全教育存在懈?。河械挠X得 “孩子還小,有大人看著就夠了”,有的認為 “安全教育太沉重,會讓孩子變得膽小”;部分學校的安全教育也流于形式,只是貼幾張海報、念幾頁手冊,缺乏實際演練。這些認知恰恰忽略了安全教育的本質(zhì) —— 它不是 “限制孩子的好奇心”,而是 “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世界”;不是 “替代大人的保護”,而是 “培養(yǎng)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正如兒童安全專家所說:“最好的保護,是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大人的陪伴終究有局限,唯有讓孩子將安全意識刻在心里、化為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規(guī)避危險。
重視安全教育,不需要復雜的設備,也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它可以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過馬路時,教孩子看紅綠燈、走斑馬線;做飯時,告訴孩子 “燃氣灶很燙,不能碰”;玩玩具時,提醒孩子 “尖銳的零件不能塞到嘴里耳朵里”;出門前,和孩子約定 “找不到對方就去約定的地方等”。學校則應將安全教育常態(tài)化,多開展實踐演練,少一些空洞說教,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掌握技能。
安全教育,不是一次講座、一場演練就能完成的 “任務”,而是貫穿孩子成長始終的 “長期工程”。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意識,就是給他們一份 “終身受益的平安禮物”—— 讓他們在探索世界的路上,既能勇敢追逐好奇,又能從容規(guī)避危險,在平安的守護下,健康快樂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