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wěn)
最近,有市民反映乘坐公交車時,常遇到其他乘客刷手機視頻外放聲音過大的情況,提醒后收效不大,建議加以提醒。市公交公司收到市民建議后迅速響應,表示將整合公交車語音播報內(nèi)容,新增乘車文明提示,并加強駕駛員培訓,要求其及時勸阻乘客不文明行為。
從市公交公司的及時反饋中,我們看到了公共服務部門對市民訴求的重視,更感受到其維護乘車文明的堅定決心。事實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空間內(nèi)因不文明行為引發(fā)的矛盾糾紛并不鮮見。地鐵車廂內(nèi)有乘客大聲聊天,全然不顧他人感受,引發(fā)眾人不滿;乘客在車廂內(nèi)吃包子,食物氣味彌漫整個車廂······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暴露了部分人文明意識的缺失,也拋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平衡城市公共秩序與個人需求?
公交車廂本是市民開啟或結束一天忙碌行程的“流動港灣”,應是享受片刻安寧的空間。但現(xiàn)實中,視頻外放的嘈雜聲、大聲交談的喧鬧聲、食物散發(fā)的異味,不斷破壞著出行體驗。這些不文明行為的本質(zhì),是個人邊界意識的淡薄。
其實,公共秩序與個人需求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的。合理滿足個人需求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良好的公共秩序恰恰是保障每個人合法權益的基石。在圖書館,安靜的環(huán)境是為了滿足所有人閱讀的需求;在博物館,禁止大聲喧嘩、打鬧是為了守護大家的求知欲望;在游泳館泳道,“不隨意橫穿、靠右行進”的規(guī)則是為了保障每一位使用者的安全。同理,在公交車上,安靜有序的乘車環(huán)境,能讓每一位乘客都享受到舒適的出行時光。而公交文明提示音,正是這份舒適的守護者,它溫和地提醒大家,守住公共空間的邊界,避免個人行為干擾他人。
城市文明,靠的不只是整潔的街道、完善的設施,還有市民一言一行中傳遞的文明素養(yǎng);城市煥新的推進,換的不只是外在的“面子”,更是每個市民文明意識的“里子”。新增的公交文明提示音,像一聲溫柔的開場白,輕輕打開了城市文明的序章,它不只是一段播報,更像是一份“約定”——讓每一位乘客從調(diào)低音量開始,讓出行的每一段路程,都成為文明傳遞的載體。
編輯:劉曉明
校對:侯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