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蒼茫處,有一座樓閣屢毀屢建,見證了泰州城八百年的興衰變遷。登樓遠眺,雖不見海,卻能望見一段沉甸甸的歷史。

“泰州望海樓,初建于南宋紹定二年,被譽為江淮第一樓”。這座樓的命運多舛,曾四次毀壞又四次重建,每一次重建都恰逢盛世,仿佛它的存廢就是中華民族興衰的晴雨表。
千年文脈,望海之名緣起
望海樓的故事,要追溯到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那時,它初名“海陽樓”。明明泰州不靠海,為何以“望?!睘槊?/p>

原來,古代泰州東臨黃海,從漢至唐一直是長江北岸最東邊的海濱城市。早期泰州的地名稱“海陽”、“海陵”,都與海有關??梢哉f,泰州本就是一座從海里“漲”出來的城市。以“望?!睘槊?,寄托了泰州人對大海母親的深切懷念。

望海樓歷經多次重建和更名:
-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樓毀于大火,州守鮑龍重建,改稱“望海樓”。
- 清康熙年間:重建后更名為“靖海樓”。
- 清嘉慶初年:樓幾欲倒塌,拆除重建,并將樓基增高,更名為“鳴鳳樓”。
- 1938年:在政府下令拆除城墻的同時,望海樓也被拆除。
- 2006年:泰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望海樓,名字沿用古代的“望海樓”。
建筑美學,江淮第一樓的風骨
新建的望海樓由東南大學杜寶順教授設計(他也是南京閱江樓的設計者),歷時半年,三易其稿。

樓高32米,取宋代建筑風格,外觀三層環(huán)廊。主體色彩取栗殼、青灰二色,古樸典雅。下面筑高大石臺,平面呈十字折角形,三層重檐十字頂,中層出回廊和平座。
登樓遠眺,可將鳳城河美景與泰州城景盡收眼底。四樓的觀景平臺是拍照的絕佳位置,尤其是下午4-6點,既能拍到白天的古樓風貌,又能欣賞到絕美日落。

文脈傳承,名仕風流的精神地標
望海樓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泰州文脈的象征。
樓西的文會堂,初為北宋滕子京所建。這里陳列著北宋時在泰州為官,而后升遷至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韓琦、呂夷簡五相的史料,堂前植“五相樹”。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作的范仲淹青銅塑像也立于此。

2007年,重修望海樓時,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孫范敬宜先生寫下了《重修望海樓記》。這篇金底黑字的記文現鑲嵌在望海樓二樓迎面高壁上,全篇五百多字,以文言文撰寫,大氣磅礴。
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曾登臨此樓,包括施耐庵、王艮、鄭板橋、柳敬亭、梅蘭芳,以及陸游、范仲淹、歐陽修、岳飛、孔尚任等。這里堪稱“中華文化一處重要高臺之所在”。

實用信息,穿越時空的旅程
地址: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東南園10號
交通指南:
- 自駕:直接導航“望海樓”,景區(qū)內設有停車場
- 公交:乘坐1路、2路、8路、9路、10路、22路、301路等公交車到“望海樓站”下車
拍照攻略:
- 建議下午4-6點來,既能拍到白天古樓,又能等到絕美日落
- 穿漢服或新中式服裝更出片
- 必拍機位:四樓露臺欄桿處、碑林拱門、河邊柳樹下
周邊美食:
- 泰州早茶:望海樓對面“鳳城河早茶”很正宗,蟹黃包必點
- 河鮮美食:景區(qū)南門“望江樓”的刀魚餛飩是一絕
- 特色小吃:老街油端、黃橋燒餅都值得嘗試

離園時,夕陽為望海樓披上了一層金光。望著這座屢毀屢建的樓閣,我突然明白了它存在的意義——它不只是泰州的地標,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
“本為望海筑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 。望海樓,望的不是海,是泰州人穿越千年的情懷與風骨。
若你來泰州,不妨在一個秋日的下午,登上望海樓,等一場日落,感受千年文脈在耳邊輕輕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