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話題挺火:“月薪2萬,卻買不起羽絨服”。
其實不光是羽絨服,你肯定也見過類似的——“月薪2萬,吃不起面包”“月薪2萬,住不起如家”“月薪2萬,隨不起份子錢”……聽起來好像月入兩萬元,卻活得像月入兩千元。
但我們心里都清楚,月薪兩萬元并不低,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調侃,更多是大家心態(tài)變了——不是真的窮,而是更在意“值不值”。
社交平臺上“省錢攻略”“平替測評”等內容火遍全網(wǎng),也印證了這一點:“不是大牌買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價比?!?
—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消費降級真的成了主流,什么樣的企業(yè)才能活得更好?
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經(jīng)濟泡沫破裂,消費市場收緊,但有些企業(yè)不僅活了下來,還越做越大。仔細分析,它們大多具備這四個特點:
第一:主打“平替”
但不犧牲幸福感
注意,“平替”不等于廉價,而是用更低的價格提供差不多的滿足感。比如優(yōu)衣庫、無印良品就是在那個時候崛起的。它們沒有夸張的Logo,設計簡單、質量靠譜,大家都覺得“值”。
餐飲也一樣,日本在那幾年整體客單價降了13%,反而薩利亞、松屋這種平價餐廳越做越大。百元店(類似國內的十元店)規(guī)模八年翻了六倍多。說明只要性價比到位,不愁沒人買賬。
第二:選對賽道
市場夠大、需求夠穩(wěn)
哪怕整體經(jīng)濟低迷,有些東西該買還得買。比如衣服、吃飯、日常用品。
日本90年代餐飲市場規(guī)模不但沒有衰退,反而還穩(wěn)中有升。藥妝店(比如FANCL、花王)也是那時候火起來的——你可以不買香水,但基礎護膚不能少吧?
剛需型、高頻消費的行業(yè),哪怕市場不好也依然堅挺,因為人們始終覺得“有效比好看更重要”。
第三:敢打價格戰(zhàn)
一旦行業(yè)開始“卷”價格,你必須跟上。比如日本幾家牛肉飯連鎖店當年就打價格戰(zhàn),當時吉野家的利潤增速從46%掉到了負增長。短期內肯定難受,但熬過去的企業(yè),最終吃到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國內掃地機器人行業(yè)也曾這樣,2022年起不少品牌降價近30%,銷量反而上去了。說明消費者對價格敏感,但也認品牌和口碑。
第四:國內卷完了
去國外找機會
優(yōu)衣庫在日本國內開店見頂之后,就來中國開拓市場。2002年在上海連開兩家店,之后海外業(yè)務一路增長,如今海外市場反而成了它增長的主力。
這幾年不少國產(chǎn)平價美妝、家電品牌出海,走的也是類似的路。
—
總結一下,如果只記一點,那就是:“平替”≠便宜,而是讓消費者感覺“超值”。用戶要的是“少花錢,但體驗不打折”。
管理咨詢大師拉姆·查蘭說過,比起總在變的市場,我們更該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比如人的情感需求。哪怕收入收緊,人依然希望買到“小確幸”。
所以,能穿越周期的企業(yè),不光是價格低,更要讓消費者覺得:“這錢花得,真舒服?!?
你最近消費降級了嗎?
有沒有買到什么讓你覺得“超值”的東西?
歡迎在評論區(qū)聊一聊~
內容來源?|?得到頭條(專職作者李南南)
編輯?| 林玲 ?校對?| 吳樂思
審核?| 李世釗
統(tǒng)籌制作?| 深圳市龍華區(qū)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