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市區(qū)的街頭,或是莫高窟的廣場上,總能看見一座極具張力的雕塑——舞者身姿輕盈,雙臂反抱琵琶,指尖似要撥動琴弦,衣袂如流水般舒展,仿佛下一秒便會隨著樂聲起舞。這便是敦煌反彈琵琶雕塑,它從莫高窟的壁畫中走來,將千年絲路的文化交融凝練成一座立體的藝術符號,成為敦煌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印記。
這座雕塑的靈感,源自莫高窟第112窟的《伎樂圖》壁畫。壁畫中的反彈琵琶舞者,打破了傳統(tǒng)琵琶演奏的姿態(tài),以“背身反手”的高難度動作,展現(xiàn)出靈動奔放的美感——既有中原舞蹈的柔美,又融入了西域樂舞的豪邁。雕塑家以壁畫為藍本,將二維的藝術轉化為三維的立體:舞者踮起的腳尖、微微后仰的身軀、隨風揚起的裙裾,每一處細節(jié)都精準還原了壁畫的神韻,卻又通過雕塑的光影與質(zhì)感,讓“反彈琵琶”有了更鮮活的生命力。陽光灑在雕塑上,衣褶的陰影層次分明,仿佛舞者的衣袂真的在流動,連琵琶的弦紋都清晰可見,似能聽見隱約的樂聲。
作為絲路文化的藝術符號,反彈琵琶雕塑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承載了“文明交融”的記憶。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原的絲織、繪畫技藝與西域的樂舞、宗教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反彈琵琶的舞姿,便是這種交融的縮影:琵琶本是西域樂器,傳入中原后被賦予新的演奏形式;舞者的服飾既有中原漢服的飄逸,又帶著西域胡服的靈動;甚至“反手演奏”的創(chuàng)意,也暗含著突破常規(guī)、兼容并蓄的絲路精神。雕塑將這種交融定格,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能直觀感受到:千年前的敦煌,曾是不同文明對話的舞臺,而反彈琵琶,便是這場對話中最動人的“語言”。
如今,反彈琵琶雕塑早已超越了“藝術品”的范疇,成為敦煌的文化象征。它出現(xiàn)在城市的地標位置,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印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上,讓絲路文化以更輕盈的方式走向遠方;甚至在敦煌的文藝演出中,舞者們?nèi)詴涂踢@一經(jīng)典舞姿,讓雕塑的“靜態(tài)美”與舞蹈的“動態(tài)美”相互呼應。對當?shù)厝硕?,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敦煌人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豪;對游客而言,它是敦煌之旅的“打卡點”,是觸摸絲路文明的第一扇窗。
站在反彈琵琶雕塑前,總會讓人想起莫高窟壁畫中那些鮮活的伎樂形象,想起絲路上商隊的駝鈴聲、西域的歌舞聲。這座雕塑沒有文字,卻以最直觀的藝術語言,訴說著敦煌的過往——它是中原與西域的文化共鳴,是藝術與信仰的完美融合,更是絲路精神的永恒見證。正如千年后的今天,它依然以靈動的姿態(tài)矗立在敦煌,向世人展示著:絲路文化的魅力,從不會被時光掩埋,反而會在藝術的傳承中,愈發(fā)璀璨。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