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稂不莠》成語故事

“不稂不莠”這一成語源自《詩經(jīng)·小雅·大田》,原文寫道:“既堅既好,不稂不莠?!逼浔疽馐侵柑锢锴f稼生長良好,沒有混入稂(狼尾草,一種形似谷子的雜草)和莠(狗尾草,另一種常見雜草),后來逐漸演變?yōu)楸扔魅似沸卸苏?、不成器或不成才的含義。
春秋時期,農(nóng)業(yè)是國家的根本,莊稼的收成直接關系到百姓的生計和國家的穩(wěn)定。因此,農(nóng)民們非常重視田間的管理,尤其是除草工作。稂和莠這兩種雜草,外形與谷子相似,但既不結糧,又搶奪養(yǎng)分,如果放任生長,會導致良田荒蕪,收成大減。古人通過辛勤勞作,剔除這些“害群之草”,才能確?!昂淌蛴粲簟?,豐收在望。

由此,“不稂不莠”從農(nóng)業(yè)術語延伸至人品評價。例如,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弟勤勉好學、品行端正,沒有沾染惡習,就會被稱贊為“不稂不莠”;反之,若是不務正業(yè)、庸碌無為,則可能被斥為“稂莠不齊”。唐代學者孔穎達在《五經(jīng)正義》中注解道:“此云不稂不莠,謂禾中無此雜草,以喻人之無惡也?!边M一步明確了其比喻意義。
這一成語的演變,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農(nóng)耕文化對語言和價值觀的深刻影響。它告誡人們,要像農(nóng)夫呵護莊稼一樣,時刻檢視自身,去除思想與行為中的“雜草”,方能成為有用之才。至今,“不稂不莠”仍被用來形容人正直可靠,或批評那些不成器、無所作為之人,生動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