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資本市場傳來重磅消息:“全球最大酒店集團”上海錦江國際酒店股份有限公司(600754.SH,以下簡稱“錦江酒店”)正式遞表港交所,由東方證券國際擔任獨家保薦人。
這一動作,被視為錦江系在2022年錦江資本因股價與流動性問題黯然退市后,時隔三年重闖香港資本市場。然而,光環(huán)之下,現(xiàn)實骨感。盡管頭頂“全球最大”稱號,錦江酒店在A股的表現(xiàn)卻持續(xù)低迷。
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盤,其A股市值僅為258.32億元,不足華住集團(897.49億港元)的三分之一,更不到國際酒店巨頭萬豪集團(723.44億美元)的二十分之一。
如此估值,與其規(guī)模地位形成尖銳反差。
在基本面未明顯改善的背景下,這場港股IPO究竟是"破局之舉",還是"無奈之選"?回溯其業(yè)績表現(xiàn)、負債規(guī)模與商譽風險,答案逐漸清晰。
規(guī)模擴張后遺癥
錦江酒店的業(yè)績疲軟,已非一日之寒。
據(jù)其最新招股書與2025半年報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xiàn)營收140.63億元,同比下滑4%。這一數(shù)字不僅未能恢復至2019年151億元的歷史高位,甚至較2023年的146.49億元繼續(xù)收縮。
公司將其歸因于“輕資產戰(zhàn)略轉型過程中關停部分自有及租賃酒店”,但戰(zhàn)略收縮的背后,是核心盈利能力的持續(xù)走弱。
利潤表現(xiàn)則更為嚴峻。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11.44億元,同比下降10.4%,凈利潤率也從2023年的8.7%下滑至8.1%。更值得警惕的是,扣非凈利潤僅錄得5.39億元,同比大幅縮水30.32%,顯示主營業(yè)務盈利質量正在惡化。
進入2025年上半年,頹勢未止。營收約65.26億元,同比再降5.31%;歸母凈利潤僅3.71億元,同比暴跌56.27%,凈利潤率下滑至6.2%。縱觀2022–2024年,其凈利潤率依次為2.4%、8.7%、8.1%,呈現(xiàn)明顯的波動下滑趨勢,盈利穩(wěn)定性明顯不足。
拉長時間線來看,錦江酒店的盈利能力始終未能走出“脆弱區(qū)間”。2020年受疫情沖擊營收大跌34.45%,扣非凈虧損6.7億元;2022年再度錄得扣非凈虧損2.07億元。即便在行業(yè)整體回暖的2023年,其利潤回升力度也遠遜于同行,暴露出其抗周期能力的薄弱。
為支撐此前大規(guī)模擴張,錦江酒店長期倚重債務融資,致負債規(guī)模持續(xù)攀升。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短期借款9.62億元、長期借款96.31億元,同比分別激增1341.64%和42.58%,加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2.82億元,三類負債合計高達138.73億元。
沉重的債務負擔直接推高財務成本,2024年,其財務費用達7.5億元,其中利息支出5.32億元,相當于吞噬了當年凈利潤的46.5%,幾乎吃掉了一半利潤,嚴重侵蝕盈利空間。
公開資料顯示,錦江酒店自上市以來累計募資達258.38億元,其中直接融資131.87億元,然而大規(guī)模融資未能換來持續(xù)的利潤增長,反而使公司陷入“擴張—舉債—盈利受壓”的負向循環(huán)。
此次赴港IPO,公司擬將部分募集資金用于“償還高利率銀行貸款”,但僅靠單次融資恐怕難以從根本上化解長期積累的債務困局。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全球最大”規(guī)模光環(huán)背后,是靠2015年起一系列激進并購所堆砌起來的商譽“高塔”。截至2025上半年末,公司賬上商譽仍高達117.91億元,占總資產比例達25.8%,相當于每4元資產中就有1元屬于并購溢價。
回看其擴張路徑,2015年是一大轉折。錦江以12.88億歐元收購法國盧浮酒店集團,將郁錦香、康鉑、凱里亞德等品牌收入囊中,借此躍升全球酒店第一梯隊。
2016年更是國內并購“狂飆”之年。先以82.69億元拿下鉑濤集團81%股權,吞下7天、麗楓、喆啡等品牌;再以17.5億元收購維也納酒店80%股權,補強中端板塊。隨后又通過合作引入麗笙、希爾頓歡朋等品牌,旗下品牌總數(shù)快速膨脹至35個,成為國內品牌最冗雜的酒店集團。
然而并購后遺癥也逐漸浮現(xiàn)。
首先,品牌重疊與內耗。經濟型板塊中,7天、錦江之星、IU定位接近、同質化競爭嚴重;中端市場方面,維也納、麗楓、喆啡均主打商務客群,2024年維也納與麗楓的RevPAR極為接近,左右互搏;中高端領域錦江都城、麗柏、郁錦香等品牌聲量薄弱、未能形成合力。
其次,整合成效不彰。尤其海外板塊盧浮酒店集團自2020年以來累計虧損超過3億歐元,2024年仍凈虧5689萬歐元,本土化改造進展緩慢。
最后,商譽減值隱憂高懸。根據(jù)會計準則,若被收購業(yè)務未來現(xiàn)金流不及預期,需計提商譽減值并直接沖擊利潤。2024年公司雖已對部分資產計提減值,但超百億商譽仍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若盧浮、鉑濤等核心并購標的業(yè)績繼續(xù)惡化,大幅計提減值或將再次引發(fā)利潤危機,重蹈2020年、2022年扣非虧損的覆轍。
開得越多,賺的越少
在酒店行業(yè)從“規(guī)模競賽”邁入“價值競爭”的深水區(qū),錦江酒店那頂“全球最大”的王冠,正日漸褪去光環(huán),與華住、首旅等對手的差距不斷拉大,其“規(guī)模不經濟”的困境越發(fā)清晰。
從營收看,2024年錦江酒店140.63億元的收入,僅相當于華住集團238.91億元的約六成。雖仍領先于首旅酒店的77.51億元,但首旅在營收微降0.54%的背景下,歸母凈利潤反而微增1.68%至8.06億元,展現(xiàn)出更優(yōu)的成本掌控能力。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盈利效率。2025年上半年,錦江凈利率低至6.2%,遠遜于首旅的11.50%與華住的20.79%。更嚴峻的是,2024年其扣非凈利潤5.39億元,甚至不敵僅1600家門店的亞朵集團。即便在輕資產轉型進度上,錦江也未能占優(yōu),其特許經營及管理酒店客房占比達94.1%,與華住的94.95%幾乎持平,但華住憑借更強的運營能力,實現(xiàn)了數(shù)倍于錦江的凈利潤。
“規(guī)模之王”未能換來“效益之王”2024年,錦江全球開業(yè)酒店數(shù)高達13416家,是萬豪國際的1.43倍,但關鍵運營指標卻全面落后,揭示出其擴張未能帶來相匹配的收益提升。
衡量酒店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RevPAR顯示,2024年錦江國內RevPAR同比下降5.8%,跌幅大于華住3%和首旅4.7%,顯示其面臨房價與入住率的雙重壓力。平均房價244.3元不僅低于華住的289元,降幅也更大,中高端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入住率65.2%更是遠低于華住的81.2%,規(guī)模未能有效轉化為客源吸引力。
中央預訂率(CRS)更暴露出運營軟肋:錦江僅56.9%,遠低于華住的66.4%,反映其對OTA渠道依賴更重,渠道成本更高,進一步侵蝕利潤。
與此同時,行業(yè)大環(huán)境也在劇變。2024年中國酒店業(yè)迎來“供給大爆發(fā)”:全國酒店數(shù)從2022年27.9萬家激增至2023年32.3萬家,2024上半年再增2.3萬家;民宿2023年新增9萬家,2024上半年又增5.1萬家。而需求端復蘇緩慢,2024年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次27.3億同比增加14.3%,行業(yè)整體RevPAR卻同比下降9%-12%,平均房價降3%-8%,價格戰(zhàn)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錦江仍深陷規(guī)模執(zhí)念。2024年新開酒店1515家、凈增968家,但新店多位于三四線,盈利水平低;存量酒店則大幅降價,中端酒店RevPAR下降9.61%,部分經濟型房價甚至低于2019年,陷入“開得越多、賺得越少”的負向循環(huán)。
反觀華住與首旅,已果斷轉向精益增長。華住持續(xù)迭代漢庭3.5等產品提升中高端占比;首旅聚焦下沉市場中高端拓展,2024年新開中高端酒店412家,同比增加45.6%,實現(xiàn)“提質增效”。而錦江2025年仍計劃新開1300家酒店,若運營效率沒有根本改善,規(guī)?;驅⒊蔀楦林氐陌?。
二次赴港,能否走出估值洼地?
錦江酒店此次沖刺港股,雖被官方表述為“深化全球化戰(zhàn)略、拓寬融資渠道”的關鍵一步,但結合其基本面與昔日錦江資本從港股退市的經歷,這次IPO更像是一場被動突圍,背后承載的多重風險不容忽視。
回顧2022年,同屬“錦江系”的錦江資本就因股價長期低迷、流動性不足,最終選擇從港交所自愿退市,堪稱一次折戟的資本嘗試。如今錦江酒店再度赴港,市場難免存疑:若無法拿出切實的“規(guī)模轉價值”證明,港股投資者恐怕很難買單。他們更看重盈利的持續(xù)性和ROE水平。事實上,2024年錦江酒店的ROE僅5.43%,不僅遠低于華住的25.03%,也遜于首旅的7.06%;再加上凈利率連續(xù)走低,估值溢價空間可謂相當有限。
據(jù)招股書披露,本次港股募資擬用于“強化海外酒店業(yè)務、推進海外數(shù)字化、償還高利率債務及補充流動資金”。
但從其實際的債務壓力和業(yè)務現(xiàn)狀來看,這些規(guī)劃尚未觸及真正痛點。
償債僅是杯水車薪,即便成功募資40億港元,相對于133.89億元的負債,也僅能覆蓋一小部分,高企的資產負債率難以根本改善,利息侵蝕利潤的局面仍將持續(xù)。
且海外拓展困難重重,公司計劃重點發(fā)力東南亞,并于去年底與馬來西亞RIYAZ集團達成合作,推動旗下品牌落地六國。但現(xiàn)實是,其海外業(yè)務累計虧損已超過3億歐元,此前盧浮集團的整合成效不佳,已暴露出國際化運營的能力短板。再加上東南亞市場早有本土強者如YTL和國際巨頭如萬豪、洲際深度布局,若仍照搬國內那套“重規(guī)模、輕效益”的打法,恐怕只會復制虧損。
而錦江酒店所宣稱的數(shù)字化目前也尚未帶來實質性提效,盡管推出了WeHotel平臺和GPP全球采購系統(tǒng),但2024年其中央預訂率仍落后華住約10個百分點。海外數(shù)字化更是一項高投入、長周期的工程,還需應對諸如歐盟GDPR等合規(guī)風險,短期很難轉化為運營效率的真正提升。
此外,A股上市公司發(fā)行H股,還常伴隨“流動性分流”的隱憂,若港股成交持續(xù)低迷,可能拖低A股市場關注度與股價表現(xiàn)。同時,A+H股之間的價差風險也不容忽視:一旦H股發(fā)行價低于A股現(xiàn)價,可能引發(fā)套利性拋壓,加劇股價波動。
歸根結底,錦江酒店的核心問題在于空有規(guī)模、卻欠盈利。截至2024年,其開業(yè)酒店數(shù)量是華住的1.5倍,凈利潤卻僅為后者的37.5%,單店效益差距顯著。
在行業(yè)內卷加劇、需求恢復緩慢的背景下,錦江酒店應當聚焦品牌整合與運營效率提升,縮減低效品牌并著力培育少數(shù)核心中高端品牌;同時強化利潤導向,優(yōu)化預訂系統(tǒng)與會員體系,控制負債成本;在海外市場推進本土化運營,擺脫對簡單規(guī)模復制的依賴,以切實提升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總結
錦江酒店此次赴港IPO,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一家企業(yè)的抉擇,更是中國本土酒店集團在全球化與規(guī)?;缆飞系募w困境。擁有90年歷史的錦江,曾憑借一系列并購迅速做大體量、沖進全球酒店第一梯隊,卻也因過度依賴外延擴張,陷陷入大而不強的泥潭。
未來,如果錦江不能盡快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即使成功登陸港股,也未必能換來資本的信任票。這場IPO,到底是一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突圍,還是又一道沉重枷鎖?答案不在敲鑼瞬間,而在之后的每一個財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