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忽必烈怒問不只兒
金秋的草原上,風(fēng)卷著枯黃的草屑在空中飛舞,如同一場金色的雪。
忽必烈勒住韁繩,駐馬于一處高崗之上,遠眺著桓州與撫州之間的廣袤土地。
他的眉頭緊鎖,目光所及之處,盡是衣衫襤褸的農(nóng)民在田間勞作,他們的背脊佝僂如弓,仿佛承受著無形的重壓。
"王爺,天色不早了,是否該回營了?"身旁的侍衛(wèi)巴特爾低聲詢問。
忽必烈沒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停留在遠處一個瘦小的身影上——那是個不過十歲的孩童,正吃力地拖著一捆比他還要高的柴禾。孩童的腳步踉蹌,卻不敢有絲毫停歇,因為身后跟著一個手持皮鞭的蒙古監(jiān)工。
"巴特爾,去給那孩子一些干糧。"忽必烈終于開口,聲音低沉。
"可是王爺,按規(guī)矩……"
"我說,去。"忽必烈的語氣不容置疑。
巴特爾領(lǐng)命而去,忽必烈則繼續(xù)凝視著這片土地。
自他奉兄長蒙哥汗之命巡視中原以來,所見所聞無不令他心生憂慮。蒙古鐵騎征服了這片土地,卻未能真正治理好它。賦稅沉重,刑罰嚴酷,百姓如驚弓之鳥,官員則肆意妄為。
"如此下去,終非長久之計啊..."忽必烈喃喃自語。
三日后,燕京城。
斷事衙門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動,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詭異的興奮與恐懼交織的氣息。
忽必烈身著便服,混在人群中,想要親眼看看這傳聞中一日處決二十八人的斷事官牙魯瓦赤與不只兒究竟如何行事。
"讓開!讓開!"一隊蒙古士兵粗暴地推開人群,押解著二十余名囚犯走向刑場。囚犯們大多面如死灰,有的甚至已經(jīng)癱軟在地,被士兵拖行。
忽必烈注意到其中一個年輕人格外引人注目——他雖被捆綁,卻挺直腰板,眼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
"那人犯了何罪?"忽必烈向身旁的老者詢問。
老者驚恐地看了他一眼,低聲道:"聽說是偷了一匹戰(zhàn)馬.……本已杖責(zé)釋放,誰知……"
話音未落,只見不只兒大搖大擺地走上高臺,他身材魁梧,滿臉橫肉,腰間別著一把嶄新的環(huán)刀。
"今日,本官要讓你們知道,違抗大蒙古國法令的下場!"不只兒的聲音如同破鑼,刺耳難聽。
第一個被押上刑臺的是個白發(fā)蒼蒼的老者,罪名是拖欠賦稅。
不只兒甚至沒有宣讀完整的判決,便揮手示意行刑。
劊子手手起刀落,人頭滾落,鮮血噴濺。
人群發(fā)出驚恐的抽氣聲,忽必烈的拳頭在袖中攥緊。
一個接一個,囚犯們被迅速處決。
當(dāng)輪到那個偷馬的年輕人時,不只兒突然叫停。
"慢著!"
不只兒咧嘴一笑,露出參差不齊的黃牙,"本官新得一把寶刀,正好試試鋒利與否。"
他從腰間抽出那把閃著寒光的環(huán)刀,親自走向年輕人。年輕人面無懼色,直視不只兒的眼睛。
"你可知偷盜戰(zhàn)馬是何等大罪?"
不只兒獰笑著問。
"我只知道我的村子需要那匹馬耕種,否則全村人都得餓死。"
年輕人平靜地回答。
不只兒大笑:"好個伶牙俐齒的刁民!"說罷,手起刀落。
忽必烈再也無法忍受,他推開人群,大步走向刑臺。
侍衛(wèi)們慌忙跟上,卻被他的眼神制止。
"不只兒斷事官!"
忽必烈的聲音如雷霆般炸響。
不只兒轉(zhuǎn)身,刀上的鮮血滴落在木臺上。
當(dāng)他看清來人是誰時,臉上的橫肉不自然地抽搐了一下。
"原……原來是忽必烈王爺……"
他慌忙行禮,手中的刀"當(dāng)啷"一聲掉在地上。
忽必烈拾級而上,目光如刀:"本王問你,這二十八人,可都經(jīng)過詳細審訊?可都有確鑿證據(jù)?"
不只兒額頭滲出冷汗:"這...這些都是刁民..."
"刁民?"
忽必烈冷笑,"那個年輕人,明明已經(jīng)受過杖刑,為何還要追回處死?這就是大蒙古國的律法嗎?"
不只兒張口結(jié)舌,無言以對。臺下的百姓屏息凝神,他們從未見過有人敢這樣質(zhì)問斷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