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聲中的永恒叩問——讀元好問《水調(diào)歌頭·與李長源游龍門》

元好問的《水調(diào)歌頭·與李長源游龍門》不僅是一幅龍門山水的壯麗畫卷,更是一曲穿越時空的生命詠嘆。這位金代文壇巨擘在滔滔黃河水聲之中,完成了對個體存在與歷史永恒的深邃思考,將一次尋常的山水游歷升華為哲學(xué)層面的靈魂對話。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guān)?!遍_篇即見氣象,詞人以潑墨般的筆法勾勒出龍門險峻之勢。黃河自天而降,人鬼分瞰重關(guān)——這不僅是地理景觀的描繪,更暗含了觀察視角的多重性。人世與幽冥在此交匯,瞬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為全詞奠定了超驗的基調(diào)。龍門作為自然奇觀,在詞人筆下成為連接此岸與彼岸、瞬間與永恒的媒介。

“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眲討B(tài)的自然力被賦予人格化的力量,長風怒卷,浪花飛濺,連日光都帶上了寒意。這種對自然力量的夸張呈現(xiàn),實則映照出詞人內(nèi)心的澎湃激蕩。面對亙古存在的自然偉力,人類不禁產(chǎn)生敬畏之情,同時也在這種敬畏中開始反思自身的渺小與短暫。

詞人與友人李長源的游歷過程頗具象征意義:“倚杖望晴空,浮云笑我疏狂?!备≡菩ξ沂杩瘛@一“笑”字妙極,既是對文人疏狂態(tài)度的自嘲,也暗示了自然對人類情感的漠然。浮云千古常在,而人生不過瞬間,自然永恒與生命短暫的張力于此悄然展開。

下闋轉(zhuǎn)入更深層的哲思:“問古來豪杰幾經(jīng)過?空爛額,誰拜富民侯?”詞人由自然景觀聯(lián)想到歷史長河中的英雄豪杰,發(fā)出犀利質(zhì)問:那些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人物今在何方?他們的功業(yè)成就又真正留下了什么?這種追問超越了個人感慨,直指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

最為精妙的是結(jié)尾處:“歌罷海動色,一笑萬山青。”詞人完成了他的歌唱,連大海都為之變色,而在會心一笑間,萬山重歸青翠。這一收束舉重若輕,將前面的沉重思考化解為與自然合一的豁達。不是得出了什么具體結(jié)論,而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答案不在別處,就在這山水本身之中。

元好問這首詞的深刻之處在于,它既展現(xiàn)了人類對永恒的渴望,又清醒認識到這種渴望的虛妄;既感慨生命的短暫,又不陷入徹底的虛無。在龍門壯麗的山水間,在黃河奔騰的水聲中,詞人找到了安頓心靈的方式——不是通過追求不朽,而是通過擁抱當下,在與自然的融合中獲得精神的超越。

八百余年后的今天,我們站在不同的時空節(jié)點,卻依然面臨著同樣的存在之問。元好問的龍門之游提醒我們:或許永恒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與自然、與歷史、與摯友相遇的每一個瞬間之中。那黃河水聲從未停歇,它流淌著所有時代人們共同的生命叩問,也承載著人類對超越的永恒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