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要不要喝絲瓜湯?”——這句話,最近成了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瘋狂“玩?!钡拈_場白??此埔痪淦匠5募页柡?,為啥能讓無數(shù)人瞬間“破防”?
這是因為,“絲瓜湯”的背后不是飲食喜好,而是親子關系中代際溝通的拉扯與碰撞。
01
從“絲瓜湯”到“多喝熱水”
“絲瓜湯”并非孤例。
從“多喝熱水”到“你吃了沒”,這些“萬能寒暄”之所以被廣大民眾瘋狂玩梗,改編成段子,是因為年輕人在其中找到了熟悉的無效溝通模式。
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在2023年的一項家庭關系調研顯示,超過62%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在家庭溝通中“缺乏被傾聽感”,而超七成父母則認為自己已經“很關心孩子”。這中間的“落差”,恰恰體現(xiàn)在“絲瓜湯”們的尷尬對話里。
網友的二創(chuàng)也很精準,“我說我壓力大,爸媽會說‘少玩手機’;我說我想換工作,他們會說‘好好干別亂折騰’;我說我不想吃葡萄,他們會塞一顆進我嘴里?!?/p>
這正是年輕人無力感的來源:他們要的是理解與共情,而父母給的卻是生活經驗的“硬輸入”。
02
被理解比“湯”更補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感驗證”。意思是人們在表達情緒時,更需要對方承認和理解這種感受,而不是急于給解決方案。
年輕人需要的,可能不是“絲瓜湯”的降火功效,而是“我理解你今天很煩”的一句安慰。社交媒體上的“絲瓜湯?!弊呒t,正說明當代年輕人把難以言說的挫敗感,轉化成輕松的網絡幽默來化解。
2024年抖音發(fā)布的《情緒消費趨勢報告》指出,超過80%的年輕人會通過刷段子、玩梗來緩解情緒壓力。
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里,“絲瓜湯”成了一個安全的出口,讓他們得以笑著說出心底的不滿。
03
愛在,但需要翻譯
玩笑之余,不容忽視的是,“絲瓜湯”里確實藏著真摯的愛。
對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的父母來說,“吃好喝好”是他們最樸素、最可靠的關心方式。他們或許不懂“emo”“社恐”,但會在孩子回家時問一句“要不要喝口熱湯”。
這種養(yǎng)生式的愛,在年輕人眼里常常顯得笨拙甚至冒犯,但換個角度想,這是一種代際的“溝通翻譯”問題。父母的“喝湯”對應的是“我希望你健康”;而孩子的“拒絕”其實是“請理解我當下的情緒”。
所以,比起誰對誰錯,更重要的是找到彼此都能理解的溝通方式:父母可以學會在“嘮叨”之外,多聽一聽孩子真正的困惑;年輕人也可以在玩梗解壓之后,讀懂父母的心意。
正如一位網友說的:“我媽的絲瓜湯我還是喝了,但我也告訴她,我更希望她能聽我說說心事?!?/p>
也許,下一次父母端來絲瓜湯時,年輕人可以笑著說:“謝謝你,我喝一碗。但我還想和你聊聊我今天的不開心?!倍改敢部梢悦靼?,孩子喝下的不只是湯,還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溫暖。
一碗絲瓜湯,既是代際溝通的“?!保彩怯H子之間最質樸的愛。喝與不喝,都不妨礙那份深沉的關心;但如何讓關心更走心,才是“絲瓜湯”留給我們的真正命題。
~彩蛋~
3種絲瓜湯做法
家常清炒絲瓜湯
食材:絲瓜2根、雞蛋2個、姜片少許。
做法:絲瓜切片,雞蛋打散炒香;鍋中加水煮開,放絲瓜、姜片,最后倒入炒好的蛋液,調味出鍋。清淡鮮美,適合夏天解暑。
蝦仁絲瓜湯
食材:絲瓜1根、鮮蝦仁100克、蔥姜蒜。
做法:蝦仁去殼去泥腸,加料酒腌制;絲瓜切塊;鍋中爆香蔥姜蒜,下蝦仁翻炒,再加絲瓜和熱水,煮至絲瓜變軟,加鹽即可。湯汁鮮甜,營養(yǎng)豐富。
排骨絲瓜湯
食材:豬小排300克、絲瓜1根、枸杞少許。
做法:排骨焯水后加姜片燉40分鐘;再放絲瓜塊,燉10分鐘;最后放枸杞點綴。滋補清爽,適合全家共享。
(大眾新聞記者 王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