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不少打算買新能源車的朋友們都在討論一件事,那就是從2026年開始,買新能源車可能要多花一筆錢了。
大家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這消息是真的嗎?
到底要多花多少?
現(xiàn)在是不是最好的出手時機?
別著急,今天咱們就把這個事兒從頭到尾捋清楚,用最實在的大白話,給大家算一筆明白賬。
首先,這個消息千真萬確,是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官方公告。
簡單來說,咱們現(xiàn)在享受的買新能源車完全不用交車輛購置稅的好日子,到2025年12月31日就要結束了。
從2026年1月1日開始,一直到2027年底,這個政策就變成了“減半征收”。
“減半征收”是什么意思呢?
咱們國家規(guī)定,買車要交的購置稅,稅率是10%。
不過這個稅不是按車子的總價直接算的,而是按去掉增值稅之后的價格來算,咱們?yōu)榱朔奖憷斫猓梢源致缘赜洖檐噧r的百分之八點幾。
以前是全免,一分錢都不用掏。
從2026年開始,就要交一半了。
但是,國家也考慮到了大家,給這個優(yōu)惠設了一個上限,就是每輛車最多給你減免1.5萬元。
聽起來可能還是有點復雜,咱們直接上例子,這樣最直觀。
假設你看上了一款售價25萬的新能源汽車。
如果你在2025年年底之前買,那恭喜你,購置稅是零,你只需要付車款就行了。
可要是你非得等到2026年1月1號之后再去買,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你需要交的稅款大概是:25萬元除以1.13(這是為了去掉增值稅),再乘以10%的稅率,最后再乘以50%(因為是減半征收),算下來差不多是1.1萬多塊錢。
你看,就差了這么幾天,一萬多塊錢就沒了,這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
咱們再來看一個價位高一點的例子。
比如你相中了一臺50萬的豪華品牌電動車。
同樣,2025年買,購置稅是零。
到了2026年,計算方式就得變一變了。
先算它全額的購置稅,大概是4.4萬多元。
因為國家規(guī)定了減免的上限是1.5萬元,所以你不能按一半來免了,只能享受到這1.5萬元的最高優(yōu)惠。
這么一來,你需要實際繳納的稅款就是4.4萬多減去1.5萬,等于2.9萬多。
里外里,比2025年買要多花將近3萬塊錢。
這筆錢,都夠給家里添置好幾樣像樣的家電了。
說到這,肯定有朋友會問,國家為啥要這么做呢?
一直免稅不是挺好的嗎?
其實,這恰恰說明了咱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再是那個需要時時刻刻被“喂奶”的嬰兒了。
回想十多年前,電動車還是個新鮮玩意兒,續(xù)航短、充電慢,大家心里都沒底,不敢買。
為了扶持這個新興產(chǎn)業(yè),國家又是給補貼,又是免稅,硬是把它培養(yǎng)成了一個世界級的領軍者。
有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咱們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產(chǎn)銷量已經(jīng)占到全球總量的六成以上。
這說明什么?
說明我們的國產(chǎn)新能源車,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已經(jīng)足夠強大,可以靠自己的實力去參與競爭了。
所以,政策的適時調(diào)整,是從“扶上馬”到“送一程”,讓市場真正發(fā)揮作用,這是一個行業(yè)走向成熟的必然過程。
那么,這個政策調(diào)整,對咱們普通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最直接受影響的,可能就是那些一直在持幣觀望的朋友。
總想著“再等等,下一款車技術更好,價格更便宜”,結果技術是等來了,價格可能沒降多少,稅先要漲上去了。
這就讓原本的購車計劃有點被打亂。
所以,2025年的下半年,特別是最后幾個月,對于這部分朋友來說,確實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關鍵時間點。
當然,對于那些打算購買高端豪華電動車的消費者來說,影響會更明顯一些,因為車價越高,多交的稅款絕對數(shù)額就越大。
多花幾萬塊錢,雖然對于買得起幾十萬車的人來說不算傷筋動骨,但畢竟也是實實在在的開銷。
既然政策要變,那咱們普通消費者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在這最后的窗口期里,給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實惠呢?
辦法還是有的,這里給大家分享幾個思路。
第一個,也是一個很巧妙的辦法,就是關注那些提供“車電分離”方案的車型。
現(xiàn)在有些汽車品牌,比如蔚來,就推出了電池租賃的購車模式。
這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你買車的時候,只買那個不含電池的車身,電池呢,你按月付租金就行。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的購車發(fā)票上寫的價格,是減掉了電池價格的。
比如一臺三十多萬的車,電池價值七八萬,那你發(fā)票上的價格就變成了二十多萬。
稅務部門是根據(jù)發(fā)票價格來計稅的,車價低了,就算以后要交稅,稅基也變小了,自然能省下一筆錢。
這不僅降低了你買車的門檻,還能在新政策下幫你合法地省稅。
第二個辦法,就是要多留意地方的優(yōu)惠政策和車企自己推出的活動。
國家層面的購置稅優(yōu)惠雖然在逐步退出,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刺激本地消費,可能會推出一些額外的補貼,比如以舊換新補貼等等。
同時,汽車廠家們比我們更懂市場,他們?yōu)榱俗プ?025年最后的機會,很可能會推出“保價”活動。
也就是說,你如果在年底前下訂單,廠家會承諾,即使你2026年才提車,因為政策變化多出來的購置稅,由他們來幫你承擔。
這等于廠家自掏腰包,幫你鎖定了現(xiàn)在的免稅優(yōu)惠。
不過,大家在參與這類活動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看清楚保價的有效期和具體規(guī)則。
第三個辦法,主要適用于自己開公司或者是個體戶的朋友。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用公司的名義來買車。
這樣做的好處比較多,首先,購車時支付的13%的增值稅,可以作為公司的進項稅額進行抵扣,這就能省下一大筆。
其次,這臺車可以作為公司的固定資產(chǎn),每年計提折舊,這部分折舊費用可以在計算企業(yè)所得稅的時候扣除,又能起到節(jié)稅的作用。
當然,我們聊了這么多省錢的方法,也要用一個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的退坡,從整個行業(yè)發(fā)展的角度看,其實是一件好事。
它會“逼”著所有的汽車廠家,不再僅僅依賴政策紅利打價格戰(zhàn),而是必須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核心技術的研發(fā)上。
只有技術過硬、產(chǎn)品力強的車,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
我們可以預見,從2026年開始,市場會淘汰掉一批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yè),而留下來的,將會為我們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產(chǎn)品。
比如,續(xù)航里程能輕松突破1000公里的固態(tài)電池技術,充電速度快得驚人、十幾分鐘就能補能幾百公里的快充技術,這些都將加速普及。
所以,現(xiàn)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其實很清晰:如果你的車是剛需,現(xiàn)在就得用,那抓住2025年的尾巴,享受最后一波全免購置稅的紅利,無疑是最劃算的選擇。
但如果你不那么著急換車,對未來的新技術充滿期待,愿意為更好的產(chǎn)品體驗多等一等,那么多觀望一下,等到技術更成熟、產(chǎn)品更驚艷的時候再出手,也未嘗不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這就像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眼前的實惠,一邊是未來的期待,如何選擇,最終還是要根據(jù)您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用車規(guī)劃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