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糯油潤的紅燒肉、酥脆爆汁的炸雞、香甜綿密的奶油蛋糕……高脂食物的誘惑讓人難以抵擋。
近日,英國《營養(yǎng)生理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是健康人群,一頓高脂餐下肚后4小時,血管硬度就會增加。

高脂飲食,4小時就傷血管
英國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招募了41名健康男性,其中20名年輕人,21名老年人,他們都不吸煙,沒有心血管疾病,且不服用任何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
每位參試者都需喝由奶油、巧克力糖漿、糖和奶粉制成的高脂飲料,其中含有130克脂肪(與一餐高脂肪食物相當),總熱量為1362千卡。研究人員分別在餐前和餐后4小時評估了參試者的血管、腦血流情況,以及甘油三酯、葡萄糖、胰島素變化情況。
結果發(fā)現(xiàn),一頓高脂餐會使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飆升,并削弱血管功能。年輕組和老年組的甘油三酯水平分別從0.88毫摩爾/升和1.39毫摩爾/升,飆升至2.26毫摩爾/升和2.92毫摩爾/升。
研究反映了吃高脂餐幾小時后,動脈的柔韌性和反應速度都明顯變差。
此外,新研究還發(fā)現(xiàn),吃高脂餐后,大腦的脈動指數(shù)增加(表明動脈更硬),這一點在老年參試者中表現(xiàn)尤其明顯。
為什么一頓“高脂”傷害就這么大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營養(yǎng)科營養(yǎng)師、博士陳夢婷表示,高脂食物會在短時間內推高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同時導致胰島素激增,這些變化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
內皮受損后,體內會產(chǎn)生大量炎癥因子和氧化應激物質,最終導致血管功能下降、腦血流調控失常。原本有彈性的血管壁變得僵硬,導致血管的舒張能力下降,心臟和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
更嚴重的是,大腦的自動調節(jié)機制也會失效,動脈血流異常,可能導致腦細胞暫時缺氧或受損,從而增加中風或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
特別提醒老年人,血管本身可能已經(jīng)老化,大腦的基礎血流減少,血管彈性降低。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因一次高脂大餐而出現(xiàn)意外。

解放軍總醫(yī)院原主任營養(yǎng)醫(yī)師劉慶春提醒,長期高脂飲食,對身體可造成從頭到腳的危害。
損傷大腦
長期高脂飲食可能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風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水平與阿爾茨海默病成顯著正相關。
讓血管變窄
過多的膽固醇會沉積在動脈內膜上,生成脂斑層,使動脈管腔狹窄,繼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心病風險。
誘發(fā)膽結石
脂肪攝入過量,血中膽固醇水平就會升高,膽汁成分出現(xiàn)異常,造成膽固醇過飽和,隨后出現(xiàn)結晶,逐漸形成膽結石。
促進炎癥性腸病
長期高脂飲食可改變腸道微生態(tài),使有益的乳酸菌大大減少,有害的厭氧菌群增加,從而使腸道菌群失調,腸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引發(fā)炎癥。
形成脂肪肝
多余脂肪不能及時轉化而累積在肝臟,從而引發(fā)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一系列肝病,嚴重的還會導致肝功能衰竭。

降低免疫力
脂肪總攝入量與免疫力也有著重要關系。一定量的必需脂肪酸對維持正常免疫功能是必要的,但過高的脂肪攝入則會抑制細胞免疫反應。
引發(fā)痛風
過多的脂肪在體內堆積會導致肥胖,影響嘌呤的正常代謝,誘發(fā)和加重痛風。
誘發(fā)癌癥
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也讓乳腺癌、腸癌、胃癌、食管癌等有了可乘之機。
如何“避開”高脂飲食
在營養(yǎng)學上,當膳食中脂肪提供的熱量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入的30%,便可視為高脂飲食。
豬頸肉(脂肪含量達60%)、油炸食品(如炸雞腿)、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都是典型的高脂食物。
許多脂肪藏匿于沙拉醬(脂肪占比常高達75%~80%)、烘焙點心、速食食品中,很容易被忽視。

養(yǎng)成看標簽的習慣
尤其關注“脂肪”和“飽和脂肪”含量;每日烹調油攝入量不宜超過25克。
少吃肥瘦相間的肉
如五花肉、肥牛等,可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去皮雞肉、魚蝦肉、里脊肉(豬肉、牛肉),可多吃深海魚類。
注意食材的處理
如去除肉眼可見的肥膘、給禽肉去皮、喝湯前撇去浮油等。
采用健康烹飪法
盡量減少煎、烤、炸等高油的烹調方式,多采用蒸、煮、燉等健康的烹飪方法。用醋、檸檬汁等替代部分高脂醬料。

在外就餐,少點油炸、紅燒、干煸、干鍋類的菜肴,少喝奶白色的濃湯。
在此基礎上,多吃些全谷雜糧、蔬菜等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的食物。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