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婷(左)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山丹縣委組織部供圖)
去年7月,我背著行囊走進甘肅省山丹縣陳戶鎮(zhèn)寺溝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要想真正融入村子,就得先走進村民的生活。于是,我跟著駐村工作隊開始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用腳丈量村莊,用耳傾聽民聲。從村頭到村尾,從田間到炕頭,一戶戶走訪,一次次嘮嗑。漸漸地,“小劉丫頭”成了我的新名字。
走訪中,脫貧戶劉立文家的電線讓我心頭一緊——老化的電線像蜘蛛網(wǎng)般纏繞在炕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fā)火災。我和工作隊當即動手,重新規(guī)整線路、更換插座,并借機給村民普及用電安全知識。這件事讓我明白:基層工作沒有“小事”,安全隱患、鄰里糾紛、生活困難,在村民眼里都是“天大的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問題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兩戶村民因土地爭執(zhí)多年,矛盾愈演愈烈。我向村書記匯報后,組織村“兩委”班子專題研究,提出“緩沖期+利益兼顧”的方案。調解的關鍵,不是“判對錯”,而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shù)”。我們查閱土地臺賬、走訪老村民,多次登門溝通,最終讓雙方握手言和。簽協(xié)議那天,劉大爺笑著說:“小劉這丫頭辦事公道!”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基層治理,既要有法律的剛性,也要有鄉(xiāng)情的溫度。
春節(jié)前,我用選調生工作經(jīng)費策劃了老年人慰問活動。婦女志愿者們揉面蒸饃,我們把熱騰騰的年饃饃送到老人手中。我還組織了青年大學生座談會。6名寺溝村籍大學生分享經(jīng)驗,30多名高中生眼里閃著光。有人問我:“姐,大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我回答:“能,但改變命運的鑰匙,始終在你自己手里?!?/p>
劉婉婷(右)在西藍花加工車間了解西藍花加工情況。(山丹縣委組織部供圖)
在村一年,我跟著產業(yè)負責人學習高原夏菜的全產業(yè)鏈運作,從育苗到銷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藏著學問。同時,我也創(chuàng)建了村上的抖音賬號,從零開始學習短視頻拍攝和剪輯。我通過抖音展示了寺溝的高原夏菜種植過程,還拍攝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短短幾個月,賬號粉絲從幾十人漲到了上千人,甚至有外地客商通過抖音聯(lián)系我們采購蔬菜。
鄉(xiāng)村振興,不僅需要“泥腿子”精神,也需要“新腦子”。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而抖音賬號成了寺溝村連接外界的新窗口。我期待有一天,寺溝村的蔬菜和故事能通過這個小小的屏幕,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一年前,我是村民口中的“外來姑娘”;如今,他們是我的“鄉(xiāng)親”,我是他們的“小劉丫頭”。在村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有日復一日的耕耘。未來,我會繼續(xù)在這片土地上,做一顆扎根的種子,靜待花開。
作 者?|?劉婉婷
編 輯 | 俞璽勍
微信公眾號版權說明
如需轉載本微信公眾號內容: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2.完整標注版權及稿件來源、作者;
3.未按此規(guī)定轉載的,本微信公眾號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聚焦三農工作隊伍
聚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xcgbbt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