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聞”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多數(shù)人以為充耳是“充滿耳朵”的意思,而實際上,充耳在古代是一種懸垂于冠冕兩側(cè)、用來塞耳或提醒的玉飾。它是古代貴族冠冕上一個非常重要且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組成部分。
要理解“充耳”,需要將其放在完整的冠冕結(jié)構(gòu)中來認識。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祭祀等重大典禮時所戴的最高等級的禮冠叫作“冕冠”。冕冠的基本結(jié)構(gòu)包括以下幾部分:冕板——頂上一塊前低后高的長方形板,稱為“綖(yán)板”;旒(liú)——冕板前沿懸掛的一串串玉珠,稱為“旒”,其數(shù)量是等級的重要標志(如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等);纮(hóng)——用于固定冠的簪子;充耳——這是關(guān)鍵部分,在冠冕兩側(cè)、耳朵附近的位置,各有一條絲帶,稱為“紞”(dǎn),絲帶下端系著一顆玉珠,這顆玉珠就叫作“瑱”(tiàn)。而“充耳”指的是“紞”和“瑱”這個組合的整體,專門用來垂于耳旁。
充耳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詩經(jīng)》中就有“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的描述,指服飾華美而德行不稱,還有贊美君子的詩句:“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边@里的“充耳琇瑩”就是在描寫一位俊美的君子,他冠冕兩側(cè)的充耳是由名為“琇”的美石制成的,晶瑩剔透。這說明在當時,充耳是貴族君子形象的標準配飾之一。
充耳可不單純是為了好看,它還有比較實用的功能。其實質(zhì)性作用就是塞住耳朵,就像如今的耳塞一樣,戴上它就可以在一個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下思考或休息。
除此之外,它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西漢時期,東方朔在《答客難》中解釋了充耳的作用:“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tǒu)纊(kuàng)充耳,所以塞聰”。“旒”是冠冕前垂下的簾子,“黈纊”是黃綿所制作的小球,君王戴上冠冕后,眼前的簾子用來遮蔽視線,而兩側(cè)的充耳則用以減弱聽覺。意思是說君王作為決策者,在處理國家事務(wù)上不能太過苛刻較真,需要對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事情加以辨別、持以包容的心態(tài),體現(xiàn)中庸的治國之道。
另外,充耳還代表著一種警示作用。懸掛在耳邊的玉珠會隨著人的走動而輕輕晃動,提醒佩戴者不要輕易聽信讒言、謠言或一切不正當?shù)穆曇?。它象征著帝王和官員應(yīng)具備的美德:端莊穩(wěn)重、明辨是非、不偏聽偏信。佩戴者看到眼前晃動的旒(提醒非禮勿視),感受到耳邊晃動的瑱(提醒非禮勿聽),從而時刻自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同時諸侯、大臣站立朝堂之下,應(yīng)體現(xiàn)對君王的尊重,不得左顧右盼,如果左右晃動,冠冕上的充耳便會在慣性作用下拍打臉頰,代表著一種自我懲罰。
到唐代,冠冕的各種象征意義逐漸弱化,宋代之后,冕旒、充耳等傳統(tǒng)配飾逐漸被簡化甚至淘汰,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不過,“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并且被廣泛使用。
文/本報記者 陳品
【編輯: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