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長鳴的警鐘。近日,電影《731》發(fā)布全球上映海報:9月18日起,電影《731》將在全球多地公映。這不僅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叩擊——用光影為筆、以史實為墨,把那段浸滿血淚的歷史重新拉回人們視野,讓血色記憶沖破地域與語言的壁壘,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警示,更是以文化之力守護歷史記憶的生動實踐。
文化的力量,從來不只是記錄,更是喚醒。當我們以藝術(shù)之名揭開歷史的傷疤,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讓真相照亮未來。
文化是歷史的活態(tài)載體,更是民族記憶的守護者。當《731》以"EVIL UNBOUND"(罪行無界)的英文名走向北美院線,當它在英法德美韓等全球多地銀幕亮起,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部電影的海外發(fā)行,更是中國歷史敘事走向世界的突破。侵略者曾企圖掩蓋的真相,終究要在人類文明面前袒露無遺。過去,我們靠文獻、靠口述、靠紀念館里的實物留存記憶;如今,《731》用電影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讓歷史“活”了起來。姜武、王志文等演員的演繹,把受害者的痛苦、抗爭者的不屈具象化,讓觀眾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仿佛走進那段黑暗歲月,切身感受侵略者的殘暴與人性的光輝。燈塔專業(yè)版顯示,截至9月10日,影片預售票房已超4000萬元,首日排片占比超98.9%,這份熱度背后,正是公眾對歷史記憶的珍視,是文化喚醒集體記憶的有力證明。
讓歷史說話,用文化傳播,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但教科書需要被閱讀,清醒劑需要被吸收。電影《731》通過銀幕藝術(shù),將哈爾濱平房區(qū)那段黑暗歲月具象化,讓細菌戰(zhàn)研究的殘酷、人體實驗的反人類罪行,成為可感可知的歷史見證。這不是渲染苦難,而是還原真相;不是煽動仇恨,而是呼喚和平。文化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跨越時空,讓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情感共鳴中達成認知共識。
和平的信念,需要在全球?qū)υ捴兄?。影片不僅在國內(nèi)上映,更將于9月18日登陸北美院線,還將走進英法德美韓等全球多地影院。這不是簡單的文化輸出,而是把中國人民的苦難記憶,變成警示全人類的“教科書”。影片全球上映的深層意義,在于讓世界聽到中國的歷史觀、戰(zhàn)爭觀、和平觀。中國人民歷來崇尚"以和為貴",但我們深知:真正的和平,建立在對歷史的共同銘記和對正義的共同堅守之上。據(jù)中國抗戰(zhàn)紀念館統(tǒng)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設(shè)立了抗戰(zhàn)主題紀念設(shè)施,這是人類文明對歷史真相的集體認同。文化輸出的本質(zhì),是讓世界理解中國從苦難中走來的堅韌,對和平發(fā)展的執(zhí)著。
守護歷史記憶,既要“記牢”更要“講好”,文化傳播的創(chuàng)新是關(guān)鍵。過去,提起歷史教育,有些人總覺得“嚴肅”“沉重”,難以走近年輕群體。但《731》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它沒有刻意渲染血腥,而是通過扣人心弦的劇情、有血有肉的人物,讓歷史故事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傳播力度。影片海報和預告片明確標注“未滿18周歲請謹慎選擇觀看”,這份細致既體現(xiàn)了對歷史的敬畏,也考慮到不同觀眾的接受度。這啟示我們,銘記歷史不必總是“苦大仇深”,用大眾能接受、喜歡看的文化形式,比如電影、紀錄片、短視頻等,讓歷史從書本里“走出來”,才能讓年輕一代真正讀懂歷史、敬畏歷史,讓記憶的火種代代相傳。
九十多年過去,“九一八”的警報聲依然年年響起。它提醒我們:歷史從未遠去,它沉淀在民族基因里,流淌在文化血脈中。當我們用電影、文學、音樂講述歷史,正是以文明之力對抗遺忘,用人類共通的情感連接彼此。愿每一次銀幕點亮,都是對逝者的告慰;愿每一段記憶傳承,都讓和平的信念生生不息。
以文化之力,讓歷史記憶鮮活起來;以人類之名,讓和平信念永續(xù)傳承。這才是對"九一八"最好的銘記,對歷史最好的告慰。(大河網(wǎng)河聲評論員 鄧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