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攝影獎《中車新能源列車開進胡胡伊》組圖節(jié)選。
" id="322686500">
最佳攝影獎《中車新能源列車開進胡胡伊》組圖節(jié)選。
最佳攝影獎《中車新能源列車開進胡胡伊》組圖節(jié)選。
" id="322686501">
最佳攝影獎《中車新能源列車開進胡胡伊》組圖節(jié)選。
最佳視頻獎《我的夢境之書》視頻截圖。
" id="322686502">
最佳視頻獎《我的夢境之書》視頻截圖。
最佳創(chuàng)新獎《當法老遇見三星堆》視頻截圖。
" id="322686503">
最佳創(chuàng)新獎《當法老遇見三星堆》視頻截圖。
國際傳播“絲路獎”由“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lián)盟主辦,是共建“一帶一路”多邊合作框架下唯一的國際性新聞類獎項評選活動。第二屆國際傳播“絲路獎”評選已被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多邊合作成果文件清單,為講好絲路故事、弘揚絲路精神、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媒體交流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第二屆國際傳播“絲路獎”于2024年4月正式啟動征集,設最佳報道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頻獎、最佳創(chuàng)新獎四大類獎項,共征得來自1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5000件報名作品。按照第二屆國際傳播“絲路獎”評選規(guī)則及實施方案,評選工作由聯(lián)盟理事長單位人民日報社牽頭實施,分為學術委員會初評和評審委員會終評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各獎項學術委員會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牽頭組建。評審委員會成員由聯(lián)盟理事單位代表和部分學術委員會中外專家組成。最終評出37個國家的58件獲獎作品,包括大獎4個,提名獎16個,入圍獎38個。
9月16日,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行,論壇上舉行了第二屆國際傳播“絲路獎”頒獎儀式。本報編發(fā)獲獎作品簡介,以饗讀者。
最佳報道獎
大獎
作品名稱:中國的“一帶一路”:架橋而非筑墻
作者:科林·史蒂文斯(英國)
作品簡介:該報道是歐盟記者網站于2024年5月18日發(fā)布的深度述評文章。文章開篇即打破“將中歐關系比作城墻”的誤讀,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最具代表性的‘架橋’行動之一”。通過深入闡述該倡議在中歐間“架橋”的行動內涵,并結合中歐鹿特丹港合作、中歐班列等實例,詳細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合作成效和高質量發(fā)展成果。文章還大量呈現(xiàn)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力促進綠色能源、電商、旅游等領域合作,展現(xiàn)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增進各國互信、推動互利共贏方面的實踐價值,回應當前國際形勢下對促進全球互聯(lián)互通的時代呼聲。
評審意見:文章以宏觀視角系統(tǒng)梳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影響力,聚焦中歐基礎設施、綠色能源、數(shù)字經濟、人文交流等合作成果,多維呈現(xiàn)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蓬勃活力。文章內容翔實、結構清晰,采訪多方聲音,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與傳播廣度。文章巧用“架橋而非筑墻”的比喻,有效搭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當前國際形勢之間的敘事聯(lián)結,強化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互聯(lián)互通的國際形象。文章以當?shù)厥鼙娨桌斫狻⒛芙邮艿脑捳Z體系和邏輯,用事實消弭誤解,為凝聚合作共識注入正能量。
最佳攝影獎
大獎
作品名稱:《中車新能源列車開進胡胡伊》組圖
作者:雷納托·瓦倫蒂尼(阿根廷)、羅茜奧·貝永(阿根廷)等,作品刊登于阿根廷胡胡伊省政府網站
作品簡介:2023年12月7日,阿根廷胡胡伊新能源輕軌列車首發(fā)儀式在胡胡伊省火山火車站舉行,引發(fā)阿根廷全國矚目。這是中國首次向海外出口新能源輕軌列車。列車在胡胡伊省貝爾格拉諾C線支線城際客運米軌鐵路上投入運營,線路約35公里,主要服務于著名世界文化遺產——烏馬瓦卡山谷景區(qū)。本組圖片清晰呈現(xiàn)列車外觀設計中采用的大量烏馬瓦卡山谷元素,以白色主基調和橙色山脈線條拼接的車體為拍攝焦點,配以花紋天花板、紅色座椅、超廣角觀景窗裝飾等細節(jié),生動呈現(xiàn)列車與當?shù)刈匀痪坝^融為一體的綠色環(huán)保設計思路。
評審意見:這組作品以“新能源輕軌列車首發(fā)”為敘事焦點,定格中阿合作的歷史性瞬間。白色車體與橙色山脈線條的碰撞、超廣角觀景窗框住的峽谷風光、車廂內紅色座椅與當?shù)靥厣y天花板的相互映襯,既展現(xiàn)了“中國智造”的硬核實力,更傳遞了人類對綠色發(fā)展的共同追求。作品超越單純的工程記錄,對中阿新能源合作主題進行了多維度詮釋,成為中阿友誼在鐵軌上延伸的見證。
最佳視頻獎
大獎
作品名稱:我的夢境之書
作者:亞美尼亞新聞社
作品簡介:該紀實短片以一名11歲亞美尼亞男孩的視角展開敘事。短片中,男孩通過古代手稿發(fā)現(xiàn)并尋訪中國在亞美尼亞的蹤跡。他參觀了絲綢之路上的商隊驛站,在亞美尼亞著名景點與中國游客相遇,最終決定進入亞中友誼學校學習漢語。短片以中企在該地區(qū)建設的南北公路走廊項目場景作結尾。該片以亞美尼亞年輕一代為目標受眾,將中國和亞美尼亞源遠流長的數(shù)千年交往歷史娓娓道來,旨在進一步激發(fā)亞美尼亞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
評審意見:該作品以絲綢之路為宏大背景,巧妙融合紀實與虛構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視角獨特、別出心裁。在主人公男孩的探索歷程中,作品帶領觀眾自然回溯絲綢之路歷史脈絡,細膩尋覓中國在亞美尼亞留下的文化印記,歷史與現(xiàn)實在畫面切換中有機交織。作品生動展現(xiàn)了亞美尼亞同中國深厚的友好關系,創(chuàng)作形式新穎獨特,打破了傳統(tǒng)紀實作品的表達局限。作品影像質感尤為強烈,兼具歷史厚重感與人文溫度的鏡頭語言有效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傳播力。
最佳創(chuàng)新獎
大獎
作品名稱:當法老遇見三星堆
作者:埃及國家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作品簡介:該紀錄片由埃及國家電視臺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制作,以三星堆文化的國際辨識度為切入點,聚焦古埃及文明與中國三星堆文化的“相同、相似、相通”之處,通過跨越時空的想象,展現(xiàn)中國與古埃及兩大文明的對話與互鑒。紀錄片分為《太陽與河流》《文明的面孔》《文明之樹》《不可思議的想象力》4集,分別探討長江與尼羅河對文明的影響、三星堆與古埃及面具背后的人物故事、古人對生命與宇宙的理解以及古代文明對現(xiàn)代社會和未來的啟迪。該片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于2023年10月在中埃兩國主流媒體同步播出。
評審意見:紀錄片以對比敘事為核心手法,讓中埃兩國受眾直觀感受彼此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兩國人民搭建起相互理解、深化文化認同的橋梁。影片聚焦中埃兩大文明語境下人類共同的熱愛、創(chuàng)造與信念,契合了“文明互鑒、共同發(fā)展”的精神內涵,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了力量。
最佳攝影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世界青年看中國
作者:阿塔蓬·沃拉威庫(泰國)
作品簡介:
該組攝影作品以“2023世界青年看中國”系列活動為敘事核心,通過跨國青年的視角,構建了一座跨越文化與國界的視覺橋梁。作品以敏銳的鏡頭語言捕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瞬間——布偶戲的靈動、簪花的雅致、茶文化的沉靜、竹竿舞的活力,在光影中凝結成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不僅呈現(xiàn)了海上絲綢之路孕育的多元文化之美,也以青春的鏡頭書寫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篇章。
最佳攝影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我眼中的新疆
作者:阿卜杜拉蘇爾·赫杰爾(巴林)
作品簡介:
該組攝影作品以獨特視角,捕捉新疆街頭巷尾的真實溫度——維吾爾族舞蹈的旋轉裙擺、炭火上滋滋作響的烤肉、老人與孩童的笑靨……多維度詮釋了“新疆日?!钡膬群?,在光影中凝結成中國西部多元文化的鮮活切片,勾勒出跨越語言與地域的人文畫卷。
最佳攝影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中資企業(yè)緬甸項目營養(yǎng)餐
作者:楠吉吉烏、丘德彤(緬甸)
作品簡介:
該組攝影作品記錄了中國鄉(xiāng)村發(fā)展基金會2022年、2023年在緬甸仰光省萊達雅鎮(zhèn)、若開邦皎漂鎮(zhèn)等地實施的國際愛心包裹項目與國際微笑兒童營養(yǎng)餐項目,通過影像語言生動詮釋了公益行動的人道主義價值與社會影響力。作品緊扣“民間外交與兒童福祉”核心主題,既呈現(xiàn)了物質援助的直接成效,更激發(fā)人們對全球貧困、兒童權利等議題的深度思考。
最佳攝影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匈牙利攝影家的中國見聞
作者:薩莫迪·若爾特·奧拉夫(匈牙利)
作品簡介:
該組攝影作品以鏡頭為筆,記錄了中國多個城市的多彩風貌,其中既有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韻味、傳統(tǒng)民俗的鮮活,也有現(xiàn)代都市活力。作品串聯(lián)起中國自然與人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生動圖景,為中國的發(fā)展變革書寫了一部視覺日志。
最佳視頻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點亮阿里——一名工程師的日記
作者:美國探索頻道、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解讀中國工作室、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美國、中國)
作品簡介:
該片聚焦發(fā)生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聯(lián)網工程建設故事,從工程建設、生態(tài)保護、農牧民用電等多個角度,以“日記體口述”敘事模式,記錄了建設者們克服高寒缺氧,突破生命禁區(qū),挑戰(zhàn)生存極限,建成“距離天空最近”的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為38萬農牧民群眾送去光明的故事。
最佳視頻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肯尼亞的“中國女孩”
作者:肯尼亞TV47電視臺、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CGTN(肯尼亞、中國)
作品簡介:
該片基于近20年的跟蹤記錄,講述了肯尼亞女孩夏瑞馥的追夢故事,串聯(lián)起數(shù)百年的中肯友好交往。作品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體命運、大倡議下的個人奮斗,精準抓住人物個性、故事共情點和價值共通點。主人公努力改變個人命運的生動故事,也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與追求的生動反映。
最佳視頻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再會長江
作者:竹內亮、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日本、中國)
作品簡介:
該片通過日本導演的探訪和體驗,真實記錄了長江沿岸地區(qū)10年來的巨變,時間跨度大,人物鮮活,情感真摯,生動展現(xiàn)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真實變化。作品在中日兩國廣泛傳播,為促進民心相通架起橋梁。
最佳視頻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睦鄰》系列紀錄片
作者:柬埔寨國家電視臺、老撾國家電視臺、云南廣播電視臺(柬埔寨、老撾、中國)
作品簡介:
該系列紀錄片共5集,分別以“萬象之國”“美美與共”“文明印記”“世外桃源”“共享發(fā)展”為主題,聚焦中老鐵路貫通、萬榮水泥廠綠色轉型、大象節(jié)人象共生、瓦普寺千年文明保護等標志性事件。影片通過時空交織的敘事結構,將傳統(tǒng)農耕文明與現(xiàn)代鐵路工程同框,隱喻瀾湄合作的交融互鑒,展現(xiàn)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賦能個人發(fā)展。
最佳報道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西藏的變化:差異讓我們團結
作者:伊薩烏拉·米亞恩(古巴)
作品簡介:
該報道詳細描述了西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經濟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化進程,特別關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對當?shù)厣鐓^(qū)的影響。報道通過廣泛的采訪和故事講述,展現(xiàn)了西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大量的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豐富了報道內容。
作品名稱:《黑神話:悟空》如何重構游戲產業(yè)局勢
作者:拉奧·阿卜杜勒·拉希姆(巴基斯坦)
作品簡介:
該報道以《黑神話:悟空》為切口,深度解析這款現(xiàn)象級游戲,鮮活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突破性躍升,探討其如何在敘事革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維度重塑行業(yè)基準,立體呈現(xiàn)了中國“國潮”從表層符號到深度敘事的進化軌跡,為全球游戲產業(yè)提供了東方美學的創(chuàng)新樣例。
作品名稱:正在重塑全球格局的倡議已走過十年征程
作者:塞巴斯蒂安·胡安·舒爾茨(阿根廷)
作品簡介:
該報道探討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多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拉美產生的深遠影響。內容立足歷史脈絡,結合現(xiàn)實格局,深入剖析其全球影響尤其是在拉美的戰(zhàn)略意義,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深刻改變國際關系的走向,體現(xiàn)出專業(yè)性與深度。
作品名稱:中哈友誼的秘密
作者: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哈薩克斯坦)
作品簡介:
該報道以生動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中哈高層互動、戰(zhàn)略互信以及青年交流的真實事例,通過魯斯蘭與伊斯梅爾兩位青年的故事,展現(xiàn)了民心相通的深度與雙邊友誼的廣闊前景。
最佳創(chuàng)新獎
提名獎
作品名稱:首檔紅色之路探險體驗紀錄片《勇敢者的征程》
作者:美國探索頻道、五洲傳播中心、騰訊視頻(美國、中國)
作品簡介:
作為首檔原創(chuàng)紅色之路探險體驗紀錄片,該片打造了“明星+探險+紀實+紅色文化”的視聽內容國際傳播新模式。通過中外探險者的沉浸式體驗,立體還原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奮斗歷程,并展開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國際對話。作品提煉并闡釋出“勇敢”這一能與國際觀眾共情的精神品質,將當下和歷史連接起來,將國內和國外連接起來。
作品名稱:四站一基地(中國·霍爾果斯—中亞媒體聯(lián)合工作站、中哈媒體聯(lián)合工作站、《今日絲路報》霍爾果斯工作站、《絲路新觀察》全媒體霍爾果斯工作站、霍爾果斯全媒體交流基地)
作者:霍爾果斯市融媒體中心、今日哈薩克斯坦通訊社、《實業(yè)報》、《今日絲路報》、《共青團真理報》、圖蘭電視臺等(中國、哈薩克斯坦等)
作品簡介:
依托霍爾果斯區(qū)位、開放、政策等優(yōu)勢,霍爾果斯市融媒體中心與今日哈薩克斯坦通訊社、《實業(yè)報》、《今日絲路報》等國外媒體,共同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成立“四站一基地”,即中國·霍爾果斯—中亞媒體聯(lián)合工作站、中哈媒體聯(lián)合工作站、《今日絲路報》霍爾果斯工作站、《絲路新觀察》全媒體霍爾果斯工作站、霍爾果斯全媒體交流基地,聯(lián)合開展中外媒體沙龍、中亞傳播論壇等國際媒體交流活動,通過共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中亞友好故事,進一步增進理解、加深友誼。
作品名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特刊
作者:《經濟報》(土耳其)
作品簡介:
土耳其《經濟報》在2024年1月土耳其共和國建國100周年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推出特刊,全面闡述了中土經貿合作各領域生動實踐,為深化中土經貿合作提供參考。
作品名稱:《第三極之植物王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視域下中國生態(tài)影像創(chuàng)新傳播
作者:Arclight films、上電影業(y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大學(美國、中國)
作品簡介:
三集科學探索紀錄片《第三極之植物王國》與院線電影《喜馬拉雅的種子》,系中國國內首次全面介紹青藏高原獨特珍稀野生植物資源的記錄影像,聚焦青藏高原生態(tài),通過精美視聽語言搭建電影、電視兩重內容體系,多語種圖書、短視頻與影視聯(lián)動,在新媒體時代打造國際傳播矩陣。
獲獎代表感言
納林·霍夫漢尼斯揚(亞美尼亞新聞社副總編輯):紀實短片《我的夢境之書》能夠榮獲第二屆國際傳播“絲路獎”最佳視頻獎,這份榮譽讓我們倍感振奮與榮幸。
對我們而言,這個獎項不僅是對作品藝術價值的肯定,更彰顯跨文明交流的深遠意義。創(chuàng)作中,我們以11歲亞美尼亞男孩在馬特納達蘭古代手稿寶庫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字為切入點,通過孩子的視角串聯(lián)起兩國文明的對話,希望以鮮活的故事讓更多人感知不同文明間的深厚紐帶,尤其讓年輕一代理解兩國間跨越時空的歷史文化聯(lián)系。
參與此次頒獎活動,我們深刻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促進了共建國家間的經貿合作,而且也在不斷加深不同文化背景間的交流互鑒。這既是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的延續(xù),也為新時代人文交流注入了新活力。
未來,我們將帶著這份激勵繼續(xù)前行,探索更多講好文明互鑒故事的新形式,以藝術與媒體為橋梁,不斷深化亞美尼亞與中國的友誼。
迪娜·賈米勒(埃及國家電視臺二臺臺長):我很高興能夠參加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該論壇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對話與理解,提供了卓越的交流平臺。
絲綢之路從來不只是商品交換、貿易往來之路,更是傳播思想、知識與藝術的文明之路,它為不同民族搭建起長久聯(lián)結的紐帶。如今,我們以現(xiàn)代形式讓這條道路重煥生機,所延續(xù)的是開放合作的信念,所運用的是契合時代需求的新工具與新視野。
埃及致力于通過文化和旅游交流來搭建人文橋梁,包括埃及國家電視臺在內的媒體,通過制作彰顯文化多樣性、助力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節(jié)目,為推動這一愿景貢獻力量。我們深知,合作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應對時代挑戰(zhàn)的必然,這份榮譽讓我們更加堅定了這份信念。
未來的美好圖景,唯有各國攜手合作才能實現(xiàn)。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承載絲路精神的倡議與項目,以貼合時代需求、服務子孫后代的現(xiàn)代形式出現(xiàn),讓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紐帶持續(xù)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