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初的一個上午,與郟縣東坡碑林興建者之一黃學(xué)彬先生拜謁海南儋(dān)州東坡書院。千年偉人蘇東坡在全國有18個紀(jì)念地,處處風(fēng)云氣象,各具特色。這次的儋州東坡書院之行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進入東坡書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載酒亭。載酒亭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飛檐,下層八角相錯,亭中12根朱紅圓柱支撐起翠頂,造型古樸,氣勢雄偉。亭內(nèi)四周廊板上刻繪有反映蘇東坡當(dāng)年出行、寫作、授徒及春夢婆趣談、惜別儋州等情景圖畫,閱文賞畫一下子把人帶回悠悠千年。
儋州人愛唱山歌,曾經(jīng)“夷聲徹夜不息”。有一天,坡翁從東郊回城,但見有位年過古稀手提竹籃給家人送飯的老婦,一邊走一邊吟唱悠揚美妙的山歌。東坡聞聽,知道此人是當(dāng)?shù)孛窀韪呤?,便趨步上前施禮攀談,交談之余遂吟詩侃唱:“云鬢蓬松兩腕粗,手攜飯榼去尋夫?!鞭r(nóng)婦聞言,已知大名鼎鼎的蘇學(xué)士是在有意嘲嘻,便不客氣地應(yīng)道:“是非只為多開口,記得朝廷貶你無?”農(nóng)婦一語點中痛處,坡翁不由黯然神傷,又甚感驚訝:一介農(nóng)婦,對世間炎涼竟有不俗見解。東坡馬上搭躬施禮連說:“見笑!見笑!此乃吾師也!”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春夢婆趣談。
載酒亭的后面就是長方形的載酒堂。這里是東坡書院的主體建筑。據(jù)載酒堂碑文記:“紹圣四年秋,東坡到達儋州,初就官舍。同年十一月,昌化軍使張中邀東坡同訪逸士黎子云,時座客欲醵錢于子云舊宅澗上建屋,東坡欣然同意,并取《漢書·楊雄傳》載酒問字典故,命為載酒堂?!睎|坡書院當(dāng)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由載酒堂而改稱至今。蘇軾在此傳道授業(yè),以文會友,傳播中原文化,使得“瓊之有士始于儋”。其中能夠用蘇軾、蘇轍文字確考的唯有姜唐佐一人,并且與我的家鄉(xiāng)郟縣尚有淵源。
記得郟縣蘇學(xué)愛好者喬建功先生曾為此寫有《探析蘇轍〈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并序〉背后的故事——姜唐佐憑吊蘇墳第二人?》(以下簡稱《喬文》)。故事源于蘇軾與幼子蘇過貶居海南期間,瓊州人士姜唐佐曾往儋州就教于東坡半年之久。他們來往的書函,至今保存于《蘇東坡全集·與姜唐佐秀才六首》。姜唐佐學(xué)成離儋時,東坡為其手書柳宗元《飲酒》《讀書》二詩,題寫跋文又撰贈一聯(lián)“滄海何曾斷地脈 白袍端合破天荒”,承諾來日高中及第再續(xù)寫全詩。不料,一年后東坡病逝于常州,次年六月葬于郟城(河南省郟縣)。翌年正月,姜唐佐進京趕考,在汝南(河南省汝南縣)尋到蘇轍,敘說了前情。蘇轍欣然,為其續(xù)寫了全詩,并寫下長達二百余言的《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并序》,為兄長兌現(xiàn)了當(dāng)年的諾言。序文稱贊姜唐佐“氣和而言到,有中州人之風(fēng)”。然而,對姜唐佐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卻只字未提。
喬先生根據(jù)以上史實推斷,姜唐佐此行只有先到郟城上瑞里憑吊恩師東坡墓地,會見守墓的蘇過之后,才能去汝南找到蘇轍為其續(xù)寫全詩。姜唐佐應(yīng)是繼杭州大詩僧參廖(蘇軾葬郟兩個月后,參廖曾赴郟城憑吊蘇墳)之后的憑吊蘇墳第二人。
2018年4月在??谡匍_的全國第二十二屆蘇軾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喬文》受到與會專家學(xué)者的一致肯贊,認為文章主題新穎,論據(jù)充分,爬梳縷析,鞭辟入里。姜唐佐前往郟城憑吊蘇墳皆為情理之事。今后應(yīng)進一步深入發(fā)掘,搜尋姜唐佐憑吊蘇墳的實證,為豐富儋州和郟縣的地域文化再架一座友誼的橋梁。
東坡書院側(cè)門后園懷賢亭假山旁有幾株不大顯眼的小花,吸引不少游人圍觀??茨腔ǎ旱仙?,不太大的花瓣內(nèi)有5支花蕊,形似5只小犬頂頭蹲坐一團,頭、身、尾俱全,形象逼真,逗人喜歡。介紹名曰“狗仔花”,學(xué)名牛角瓜?;⒉谎?,花容并不奇,但因其外形獨特,更與大文豪蘇東坡有緣,便被賦予了歷史和文化價值而名聲遠播。
相傳有一天,蘇東坡拜訪與之政見相左的王安石,王相爺上朝未歸,坡公在書房歇息等待時,見案桌上有王安石鋪箋寫出的詩句:“明月當(dāng)空叫,五犬臥花心?!辈唤南耄髟潞文芙??花心怎臥犬?看來高人也有舛誤,遂提筆改為:“明月當(dāng)空照,五犬臥花陰?!贝醢彩鲁郊?,蘇軾已去,發(fā)現(xiàn)書案上的詩句被其誤改,王相爺暗笑年輕人見聞不廣。東坡聽說后頗不為意。當(dāng)坡公謫居儋州后,月明星稀的夜間常聽到一種鳥兒的美妙叫聲,問土人,得知此鳥名為“明月”,后來又看到當(dāng)?shù)赜幸环N可以解痛的花草,黎人稱為“狗仔花”。坡公頓時幡然,王安石不僅飽讀詩書,而且見多識廣,自感羞慚不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文豪蘇東坡尚有如此差誤,我輩更當(dāng)篤學(xué)慎行。
載酒堂兩側(cè)有東園和西園,西園花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東坡居士雕像。藍天白云,松柏參天,東坡先生頭戴竹笠、腳穿芒屐,右手握書卷,左手提素衫闊步走來,神態(tài)瀟灑,豪邁從容,栩栩如生。我久久佇立,凝神仰望——這是我見到的最動人心魄的一尊東坡雕像。
以蘇東坡為題材的雕像在全國各地可謂難以計數(shù),這些雕像或立或坐或仰望,展示了一代豪杰不同時期的不同姿態(tài)、不同神韻。而儋州東坡書院的這尊塑像則有著不可移植、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魅力,可謂最像蘇東坡的雕像。“東坡笠屐銅像碑”載:“蘇東坡謫居儋州期間,和當(dāng)?shù)匕傩諄硗l繁,十分友善。據(jù)史記載,蘇軾訪儋州友生黎子云,途中遇雨,從農(nóng)家借笠屐差歸,婦幼見狀,嬉笑相隨?;h犬聞聲,群吠不已。東坡自語道:‘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仰望坡翁銅像,雄健偉岸散發(fā)著不屈堅貞的豪邁與曠達,奕奕神采彰顯出率真、豁達和超脫。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边@是蘇東坡晚年心酸的自嘲,后人視為其絢爛人生的精彩總結(jié)。蘇軾一生入宦四十年,遭貶十二載,歷經(jīng)三州謫居地。這是蘇東坡人生的低谷時期,也是其創(chuàng)登文學(xué)成就頂峰和親民愛民的主要時期。
蘇軾踏入宦途不久就深陷王安石變法的政治漩渦中,因剛直敢言,不認同法度中的擾民行為而被發(fā)配到黃州,一貶就是五年。在荒僻的黃州,為了糊口,他帶領(lǐng)全家在位于東坡的廢棄營盤上墾荒辟田,營造茅舍,飼牛養(yǎng)鴨,渾然一介老農(nóng),自取雅號“東坡”,自此人們似乎反倒忘記了蘇軾的本名。其間,他不僅寫下了震古爍今的前、后《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一系列千古名篇,還為救治黃州的瘟疫,自費配置藥劑——圣散子,施舍于窮困的病人;為改變當(dāng)?shù)氐哪鐙霅毫?xí),還帶頭捐款,動員各界捐助成立“育兒會”,組織開展社會救嬰活動。
短暫的“元祐更化”時期過后,朝廷再次掀起黨禍紛爭。蘇東坡又被貶至嶺南惠州。在惠州的三年間,他墾荒營田、合藥釀酒之余,幫助民眾就溪水筑塘,利用水利作碓(duì)磨;向農(nóng)民介紹、推廣黃州人插秧坐用的秧馬,并作“秧馬歌”流傳至今。惠州郊野枯骨遍地,他帶頭募捐營造義冢;惠州東江上竹橋?qū)倚迣覊?,?jīng)他倡改為船橋,隨水漲落,行人極便,名曰“東新橋”。修橋捐助時,他囊中羞澀,就把朝服用的犀帶捐了出來,甚至動員貶在筠州的弟弟蘇轍、弟媳史夫人把從前內(nèi)宮所賜的金錢數(shù)千也捐了出來。其間他寫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至今仍廣為傳頌。
災(zāi)難還在繼續(xù),黨禍紛爭再次升級。紹圣四年(1097),蘇東坡以六十二歲高齡攜幼子蘇過踏萬頃波濤來到蠻荒閉塞、十去九不還的海南儋州,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所、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的悲慘生活。然而,他沒有因此落寞悲愴,反而賦詩吟唱“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他身處逆境,屢遭貶謫,仍不忘百姓疾苦,濟扶蒼生;他敷揚文教,自編經(jīng)說,傳授生徒,破迷信,改陋習(xí),救醫(yī)藥,挖水井……三年間,使這片“生理半人禽”的荒蠻之地“聽書聲瑯瑯,弦歌四起”。后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回歸。離儋前,百姓聞訊紛紛到桄榔庵看望坡翁父子,挑酒饌、端粽子,含淚話別,依依不舍。蘇軾百感交集賦詩曰:“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是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yōu)?!鄙匀唬幹┤?,謫儋如家,隨遇而安。生死夢一如平常,生命的圓熟練達讓貶謫成就偉大,苦難煌鑄人生。
終坡翁一生,素以文學(xué)泰斗久負盛名,其實他更是親民愛民的清官、好官。為堅持“民為邦本”的宗旨,他吃盡苦頭,連遭貶謫命運坎坷。盡管歷史曾有負于蘇東坡,但蘇東坡并沒有負于歷史。面對不公平待遇,他沒有抑郁沉淪,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忠貞不渝,笑傲人生,“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所到之處竭盡全力為黎民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與民同悲同歡同好惡,且走一路寫一路,揮毫潑墨,激情創(chuàng)作,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這正是蘇東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其超越其他古人的閃爍亮點,使得歷代無數(shù)文人志士為之傾倒。
儋州人對東坡的紀(jì)念敬仰不僅在史籍里、在故事里,也在這尊雕像里。仰望雕像,到此的官員當(dāng)終生不忘自律自責(zé),莘莘學(xué)人時時不忘自謙自矜,亦可使熙熙游人自尊自愛,摒棄自我陶醉,勿忘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