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時間,“撞南墻”成了一道火爆網(wǎng)絡的風景線,引起了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的群體的情緒共鳴。
“不撞南墻不回頭”,精準戳中了“躺不平又卷不贏”的集體心態(tài)——明知道前面可能是“墻",卻還是得硬著頭皮沖過去,因為停下來更焦慮。

其實,早在2024年國慶前,福州東百中心就立起了一面“南墻”實體裝置,白底黑字+紅字標語“撞了南墻繼續(xù)走”,天然適合拍照、錄Reels,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2.3億次,把一句老話變成可打卡的“實體?!?,引發(fā)很多人關注。
此外,歌曲《撞夠了南墻才回頭》被DJ們剪成15秒副歌,抖音BGM使用量破1200萬次;小紅書“南墻文學”模板(一句話故事#撞南墻)兩個月生成85萬篇筆記,單篇點贊最高38萬。

在此基礎上,品牌與官媒順勢加碼,也給撞南墻助了一把力。譚維維《韌性生長》用“追夢-撞墻-自洽”腳本,全網(wǎng)播放3700萬,把品牌“修護”功能與“治愈南墻”綁定,成功實現(xiàn)了另一種情感營銷。官媒則將其轉(zhuǎn)譯為“年輕人需要一點‘撞南墻精神’”,賦予了這個熱?,F(xiàn)象以正面價值。

由此,又從“撞南墻”衍生出了“45°人生”“尸體文學”“班味”等亞熱梗,形成可以不斷換殼的“自嘲宇宙”,延長了生命周期。透過這些現(xiàn)象,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事實:0°徹底躺平會被淘汰,90°拼命內(nèi)卷又夠不著,于是,很多人卡在了45°——“躺又躺不平,卷也卷不贏”,只能一邊焦慮一邊繼續(xù)撞墻。在不同的自嘲式標簽里,有的人被明確定義為“一根筋,不撞南墻不回頭”,有的人被演繹為“不聽勸”式成長,幽默包裝無力感,在豆瓣、知乎小組里收獲了很高的共鳴。

“人通常是不聽勸的,勸誡與意愿之間差一堵南墻?!焙芏噙^來人認為,南墻終會成為年輕人獲取經(jīng)驗的強制付費關卡——“自己吃了虧,才能長記性”。
福州“南墻”前最常見的配文是“撞過這堵墻,我就有理由放下了”。把抽象焦慮物化成可觸碰的“墻”,拍完照、發(fā)完圈,象征性地完成一次“情緒排毒”。加之官媒與品牌把“撞南墻”再編碼為“韌性”“成長型思維”,為年輕人提供可接受的敘事出口:撞墻不是問題,關鍵要“修護”和“繼續(xù)走”。這也是青年群體在“高期望-低回報”社會結(jié)構(gòu)里的一種自我敘事:用自嘲稀釋失敗,用打卡儀式化挫折,用“繼續(xù)走”維持最低成本的希望感。
只要“45°人生”依舊是常態(tài),“南墻”就不會缺流量,只會迭代成新的墻、新的梗、新的療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