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圖:雨過天晴后美景

跟隨大師的文字,感受戰(zhàn)火紛飛中那份對光明的不滅期盼!
今日讀沈嘉柯老師《跟著大師去游學》中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時候》一文,心有觸動。
這首詩寫于1944年6月,那時抗日戰(zhàn)爭已步入尾聲,勝利的曙光即將劃破漫長黑夜。與《雨巷》中那份悠長寂寥的愁怨不同,戴望舒在這首詩中借“雨過天晴”之景,抒發(fā)了對光明未來的期待和歡欣鼓舞之情。
詩人通過擬人手法描繪雨后景象:“炫耀著新綠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凈了塵垢;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這些清新活潑的意象,生動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希望。
詩中的比喻也格外精妙:那“抖去水珠的鳳蝶兒在木葉間自在閑游,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曝著陽光一開一收”。這不僅展現(xiàn)了詩人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更讓文字多了幾分靈性與童趣。
若不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或只是一篇優(yōu)美的自然頌歌。但當我們走進1944年那個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便能與詩人更深地共鳴共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戰(zhàn)爭結(jié)束的期盼、對民族新生的向往。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溪水在溫風中暈皺”,這既是寫景,也是詩人對時代轉(zhuǎn)折的深刻感知。
沈嘉柯老師引導我們走的這條“游學”之路,不僅是地理上的行走,更是心靈上的文化溯源與思維重塑。透過戴望舒的詩句,我們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感受到文字背后躍動的文化脈搏。
當我們穿行于文字之間,漫步在歷史之徑,與大師對話,與時空交談,便會發(fā)現(xiàn):文學的力量,正在于它能穿越時空,將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相連。
雨終會停,天終會晴。這是戴望舒的期盼,也是對我們每個讀者的啟迪: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
愿我們都能在雨過天晴后,推開陰霾,擁抱新陽。
#跟著大師去游學 #書評#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