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之使言
“宣之使言”這個成語,意指引導(dǎo)人們,讓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真話。它源自《國語·周語》中一篇名為《邵公諫厲王弭謗》的著名歷史記載,講述了一位賢臣如何勸誡暴君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西周時期,周厲王是當(dāng)時的國君。他暴虐無道,橫征暴斂,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于是民間怨聲載道,紛紛議論和批評他的暴政。
周厲王得知后,非但沒有反省自己的過錯,反而感到無比憤怒。他從衛(wèi)國請來了一位巫師,專門負責(zé)監(jiān)視百姓,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敢于批評朝政,就立即報告并將其處死。在這種高壓恐怖的政策下,人們果然不敢再公開議論了。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不敢交談。整個都城變得死氣沉沉。周厲王對此非常得意,對召公(邵公)說:“我能消除誹謗了,現(xiàn)在人們都不敢說話了!”
賢臣召公聽后,感到萬分憂慮,他深知堵塞言路的危害。于是,他向厲王進諫,說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話:“您這只是強行堵住了大家的嘴罷了。可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塞洶涌的河流更危險)。河流被堵塞而決口,傷害的人必定更多;治理百姓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善于治水的人會疏通河道,使水流暢通;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應(yīng)該宣之使言,即開放言路,引導(dǎo)百姓說出心里話。”
召公進一步解釋說,應(yīng)該讓百官、貴族、近臣乃至平民都有表達意見的渠道,君王再根據(jù)這些意見來斟酌行事,這樣政策才不會違背情理。人民心里想的,就是從嘴里說出來的,怎么可以堵塞呢?
然而,剛愎自用的周厲王根本聽不進這番金玉良言,依舊我行我素。果然,三年后(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百姓們發(fā)動了暴動,襲擊了王宮。周厲王倉皇出逃,最終死在了邊遠之地,結(jié)局十分凄慘。
“宣之使言”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傾聽民意、開放言路對于治國安邦的極端重要性。強行壓制批評只會積累更大的危機,而引導(dǎo)和鼓勵人們暢所欲言,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這個成語至今仍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