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繁瑣鋪張的白事流程,逐步被簡約文明的新風尚替代;耗費人力物力的喪葬儀式,成為該村推進移風易俗的生動注腳。從追求“厚葬”到注重“厚養(yǎng)”,從盲目攀比到節(jié)儉文明,原陽縣太平鎮(zhèn)西衙寺村以白事簡辦為切口,既為村民卸下了人情負擔,更讓文明新風吹遍家家戶戶。
西衙寺村曾是當?shù)赜忻母辉4?,集體經(jīng)濟與個體企業(yè)蓬勃發(fā)展。然而,日子富裕了,一些鋪張浪費的陋習卻悄然滋生。辦理白事時,村民為“撐面子”相互攀比:老人安葬后必辦“墳后席”,單是飯菜煙酒就需五六千元;一場白事要動用全村200戶各出一人,連續(xù)忙碌三四天,在外務工村民不得不頻繁返鄉(xiāng);燃放煙花、兩支嗩吶隊、舞獅表演成了"標配",場面越辦越大,浪費之風日盛。
2020年,村黨委書記張小超上任后,從做“減法”入手,決心破除這些陋習。經(jīng)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村里調(diào)整紅白理事會成員,出臺白事簡辦規(guī)定:取消“墳后席”,直接節(jié)省數(shù)千元開支;用靈車、鉤機等機械替代人工,“忙工”從200人減至36人,在外村民無需為幫忙來回奔波;禁止燃放煙花、聘請舞獅,讓儀式重心回歸緬懷逝者;宴席改為大鍋菜,既滿足需求又杜絕浪費。在村兩委和紅白理事會的引導下,村民漸漸摒棄攀比,將“人情負擔”化為“文明自覺”。
西衙寺村的文明建設(shè),不止于白事簡辦的“減法”,更有孝老敬親和助學興教的“加法”。村里深知,“薄葬”的前提是“厚養(yǎng)”。每年舉辦的“孝老敬親餃子宴”上,村干部帶頭捐款,熱心村民積極參與,老人們吃著餃子、看著縣劇團的演出,受表彰的好媳婦披紅戴花,濃濃敬老情溫暖人心。
著眼長遠,村里設(shè)立專項助學金,對考上本科的學生獎勵3000元。這筆不算豐厚的獎金,承載著全村重視教育的期盼,既減輕了家庭負擔,更激發(fā)了學子勤學向善的動力,讓“崇文重教”蔚然成風。
如今的西衙寺村,少了喧囂的舞獅和鋪張的宴席,多了鄰里互助的溫情、敬老愛幼的善舉、勤學向?qū)W的氛圍。陳規(guī)陋習漸退,文明新風日濃。西衙寺村的實踐證明,移風易俗雖非一蹴而就,但只要堅持村級組織引領(lǐng)、群眾共同參與,就能讓文明之花在鄉(xiāng)村持久綻放,為鄉(xiāng)村治理注入活力,讓村民的日子更有滋有味。(孫海洋 王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