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兇化吉賈巧姐
一、身世背景
賈巧姐是金陵十二釵中的第十名,她是賈璉與王熙鳳的獨生女,出身于金陵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首的賈家,其曾祖母賈母出身于史家,家族地位極其顯赫。巧姐生于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這個特殊的生日為她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二、主要經(jīng)歷
巧姐得名:劉姥姥第二次進(jìn)大觀園時,巧姐因受風(fēng)寒生病,王熙鳳請劉姥姥為女兒起名字。劉姥姥以“巧”字為其取名,取遇難成祥、逢兇化吉之意。
柚子換佛手:劉姥姥帶板兒進(jìn)大觀園,板兒在探春房里得到一個佛手,而巧姐抱著一個大柚子。巧姐看到板兒的佛手想要交換,丫鬟便用柚子換了佛手給巧姐,板兒則玩起了柚子。脂硯齋批這是“小常情,遂成千里伏線”。
談?wù)摗杜⒔?jīng)》《列女傳》:在第九十二回“評女傳巧姐慕賢良”中,巧姐與寶玉談?wù)摗杜⒔?jīng)》《列女傳》,展現(xiàn)出她在女德方面的見解,寶玉稱贊巧姐聰明,只怕將來比鳳姐還要強。
舅兄欺弱女:王熙鳳死后,賈環(huán)串通賈蕓、巧姐的舅舅王仁等,哄騙邢夫人要把巧姐嫁給藩王,實際上是要將她賣掉。
獲救:平兒察覺陰謀后,通過薛寶釵請求王夫人支持,讓劉姥姥將巧姐帶到鄉(xiāng)村,使賈環(huán)等人的陰謀未能得逞。
三、人物形象
涉世未深的純潔孩童:在“金陵十二釵”中,巧姐所涉及的篇幅極少,且是唯一沒有正面描寫的角色,也沒有主動參與過小說中的大事。從出場到最后,她始終是一個涉世未深、對世事一無所知的純潔孩童。
性格轉(zhuǎn)變:前期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在富貴繁華的賈府,享受著千金小姐的待遇。后期賈府衰敗,經(jīng)歷了抄家、喪母以及被舅兄出賣等一系列磨難,性格逐漸變得堅韌。
四、判詞與曲子解讀
判詞:“勢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前兩句描繪了賈府衰敗后,巧姐失去了尊貴的身份,連親情也變得一文不值。后兩句則點明因為王熙鳳曾接濟過劉姥姥,巧姐才得以在危難時刻遇到恩人劉姥姥,從而逢兇化吉。
曲子《留余慶》:“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贝饲M(jìn)一步強調(diào)了巧姐能夠獲救是因為王熙鳳積下的陰德,同時也告誡人們要濟困扶窮,不要像巧姐的舅兄那樣忘恩負(fù)義。
五、人物命運的意義
體現(xiàn)因果報應(yīng):巧姐的命運是《紅樓夢》中因果報應(yīng)思想的典型體現(xiàn)。王熙鳳一生精明能干、機關(guān)算盡,但也做了一些善事,如接濟劉姥姥。最終,這些善舉為巧姐帶來了生機,使其在賈府衰敗后得以幸免于難,體現(xiàn)了“善有善報”的理念。
反映女性命運:巧姐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女性,尤其是貴族女性在家族興衰中的無力感。在家族興盛時,她們享受著榮華富貴;但當(dāng)家族衰敗時,她們卻往往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任由他人擺布,成為封建社會男權(quán)制度的犧牲品。
寄托作者理想:從富貴千金到鄉(xiāng)村村婦的轉(zhuǎn)變,暗示了曹雪芹對封建貴族生活的批判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巧姐遠(yuǎn)離了道德淪喪的貴族府第,回歸田園,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對簡單、質(zhì)樸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