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理論中,“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不僅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還會引發(fā)疲勞乏力、面色萎黃等問題。作為北京某三甲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從臨床經(jīng)驗來看,多數(shù)人的脾胃虛并非 “急癥”,而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積累的結(jié)果,此時通過 “飲食調(diào)護、作息養(yǎng)氣、穴位通經(jīng)”3 招調(diào)理,往往比單純吃藥更能從根源改善,且不易反復。這 3 招遵循 “三分治七分養(yǎng)” 的原則,無需依賴藥物,卻能讓脾胃功能逐步恢復 “運化之力”。?
一、飲食 “溫養(yǎng)”:避開 3 個傷脾誤區(qū),吃對比 “補藥” 更有效?
脾胃喜溫惡寒、喜燥惡濕,很多人脾胃虛的根源,恰恰是日常飲食中 “不知不覺傷了脾”。調(diào)理的核心不是盲目吃補品,而是先糾正錯誤吃法,再通過 “溫軟飲食” 滋養(yǎng)脾胃。?
(1)先避 “傷脾雷區(qū)”,減少脾胃負擔?
忌 “生冷過量”:夏季貪涼吃冰飲、冰水果,冬季常吃沙拉、刺身,會直接損傷脾胃陽氣。臨床發(fā)現(xiàn),長期每天吃 1 份生冷食物的人,脾胃虛寒發(fā)生率比常人高 62%。建議除了剛從冰箱拿出的食物,西瓜、梨等寒性水果也需控制量,每次不超過 200g,且最好搭配生姜、紅棗等溫性食材同食。?
忌 “暴飲暴食”:脾胃運化能力有限,一次性吃太多(尤其是油膩、難消化的食物),會讓脾胃 “超負荷工作”。數(shù)據(jù)顯示,晚餐吃撐的人,夜間脾胃蠕動速度會減慢 40%,長期易導致積食、腹脹。建議每餐吃到 “七分飽”(感覺不餓但也不撐),晚餐盡量在睡前 3 小時吃完,給脾胃留出足夠的消化時間。?
忌 “過甜過咸”:中醫(yī)認為 “甘入脾”,但過甜食物(如蛋糕、奶茶)會滋膩礙脾,導致濕氣堆積;過咸食物(如腌制品、加工肉)會損傷脾陰,影響運化功能。建議每天添加糖攝入量控制在 25g 以內(nèi),食鹽攝入量不超過 5g,多用天然食材(如蔥、姜、蒜、陳皮)調(diào)味,既健脾又開胃。?
(2)常吃 “健脾三寶”,溫和滋養(yǎng)不刺激?
小米山藥粥:小米健脾和胃,山藥補脾益腎,二者搭配堪稱 “脾胃調(diào)理黃金組合”。做法簡單,將小米與山藥(去皮切小塊)按 5:1 的比例煮成粥,每天早餐吃 1 碗,堅持 1 個月,能明顯改善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的問題。尤其適合老人、孩子及脾胃虛弱的人群,溫和不刺激,消化吸收無負擔。?
炒白扁豆:白扁豆能健脾化濕,生扁豆有小毒,需炒熟后食用??蓪⒊窗妆舛勾虺煞?,每次取 10g,用溫水沖服,或在煮粥、煲湯時加入 20g。夏季濕氣重時,吃白扁豆能有效緩解因脾虛導致的乏力、舌苔厚膩;冬季搭配紅棗、桂圓,還能增強溫補效果。?
蒸南瓜:南瓜性溫,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暖胃,且富含果膠,能保護胃黏膜。建議每周吃 2-3 次蒸南瓜,直接蒸熟后食用,避免油炸或加糖(如南瓜餅)。脾胃虛寒、容易胃痛的人,可在蒸南瓜時加入少許生姜末,溫陽效果更佳。?
二、作息 “養(yǎng)氣”:跟著 “生物鐘” 養(yǎng)脾胃,比吃藥更易堅持?
中醫(yī)講究 “天人相應”,脾胃的運化功能也有 “生物鐘”,順應規(guī)律作息,能讓脾胃 “勞逸結(jié)合”,自然恢復活力。很多人忽視作息對脾胃的影響,其實 “熬夜傷脾”“久坐傷脾” 比想象中更嚴重。?
(1)固定 “三餐時間”,讓脾胃形成 “條件反射”?
脾胃在固定時間會自動進入 “工作狀態(tài)”,長期不規(guī)律飲食(如不吃早餐、饑一頓飽一頓),會打亂脾胃的生物鐘,導致運化功能紊亂。建議每天早餐 7-8 點(此時胃經(jīng)當令,適合進食),午餐 12-13 點(脾經(jīng)當令,運化能力最強),晚餐 18-19 點,即使忙碌,也要盡量保持三餐時間固定,讓脾胃形成穩(wěn)定的 “工作節(jié)奏”。?
(2)睡好 “子午覺”,給脾胃 “休養(yǎng)生息” 的時間?
“人臥則血歸于肝”,但肝臟藏血充足,才能更好地滋養(yǎng)脾胃。子時(23 點 - 1 點)和午時(11 點 - 13 點)是人體氣血修復的關(guān)鍵時段,此時休息能讓脾胃獲得充足的氣血支持。建議晚上 23 點前入睡,避免熬夜(熬夜會讓脾胃氣血供應減少 30%);中午若有條件,可瞇 15-30 分鐘(不宜久睡),幫助脾胃恢復精力,緩解午后乏力、困倦的癥狀。?
(3)避免 “久坐不動”,每天 “動一動” 促運化?
久坐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脾胃缺乏氣血推動,運化能力會逐漸下降。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久坐超過 8 小時的人,脾虛發(fā)生率比每天活動 1 小時以上的人高 58%。建議每坐 1 小時,起身活動 5-10 分鐘,做簡單的 “健脾小動作”:雙手交疊放在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 30 圈(促進腸道蠕動),再逆時針按摩 30 圈(幫助消化吸收),每天堅持,能有效改善因久坐導致的腹脹、積食。?
三、穴位 “通經(jīng)”:按對 2 個 “健脾穴”,每天 5 分鐘,比吃藥更便捷?
人體有很多 “自帶的健脾藥”—— 穴位,通過按摩刺激穴位,能疏通經(jīng)絡(luò)、調(diào)和氣血,直接增強脾胃功能。這兩個穴位操作簡單,無需專業(yè)技巧,在家就能做,堅持下來效果顯著。?
(1)足三里穴:“健脾第一穴”,調(diào)理全身氣血?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 3 寸(約四指寬),脛骨前肌的外緣,是胃經(jīng)的重要穴位,被稱為 “長壽穴”,經(jīng)常按摩能健脾和胃、調(diào)理氣血。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壓穴位,每次按壓 3-5 分鐘,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 1 次。脾胃虛弱嚴重的人,可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艾灸(溫和灸),每次 10-15 分鐘,每周 2-3 次,溫陽健脾的效果更強,但注意避免燙傷皮膚。?
(2)三陰交穴:健脾化濕,兼顧調(diào)理婦科?
三陰交穴位于內(nèi)踝尖上 3 寸(約四指寬),脛骨內(nèi)側(cè)緣后際,是脾、肝、腎三經(jīng)的交會穴,既能健脾化濕,又能調(diào)理肝腎功能,尤其適合女性(因脾虛導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異常等,也能輔助改善)。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每次按壓 2-3 分鐘,每天 1-2 次,按壓時可輕輕旋轉(zhuǎn)拇指,增強刺激效果。注意孕婦不宜按摩此穴,以免影響胎兒。?
主任提醒:調(diào)理脾胃虛,記住 “3 個不”?
不急于求成:脾胃功能的恢復需要時間,切勿期望通過幾天的調(diào)理就 “立竿見影”,一般堅持 1-3 個月才能看到明顯改善,需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不盲目跟風:每個人的脾胃虛類型不同(如脾胃虛寒、脾胃濕熱、脾氣虛、脾陰虛),調(diào)理方法也需因人而異。若不確定自己的體質(zhì),建議先到醫(yī)院辨證,再針對性調(diào)理,避免 “千人一方”。?
不忽視 “情緒”:中醫(yī)認為 “思傷脾”,長期焦慮、思慮過多會影響脾胃運化。調(diào)理期間,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壓力過大,可通過聽音樂、散步、與人交流等方式緩解情緒,“心順了,脾胃才會更健康”。?
脾胃虛不是 “小毛病”,但也無需過度依賴藥物。通過 “飲食溫養(yǎng)、作息養(yǎng)氣、穴位通經(jīng)” 這 3 招,順應脾胃的生理規(guī)律,從生活習慣入手調(diào)理,才能讓脾胃真正 “強健起來”,這比吃藥更能解決根本問題,且能讓身體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受益終身。?
#輿論是否苛責了張水華# #中元節(jié)真的該放假# #桃李面包的鍋這次領(lǐng)導背了# #鄭州遛娃地圖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