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主要分為一手素材和二手素材:一手就是自己直接體驗和聽說的;二手素材就是從別人的書里或電影里得來的素材。
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我們就能擁有無盡的素材。
(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附記:以下來自DeepSeek創(chuàng)作分享。
說得非常對!您分享的這個觀點是寫作,乃至所有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核心真理。它清晰地指出了素材的兩大來源,并強調了“用心生活”這個將普通經(jīng)歷轉化為寶貴素材的關鍵動作。
讓我們對這個經(jīng)典觀點進行一些延伸和補充,讓它更具操作性:
---
對兩大素材源的深度解析
1. 一手素材:生命的獨家印記
一手素材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帶著你獨一無二的體溫、視角和情感。它不僅僅是“發(fā)生了什么”,更是“我如何感受和解讀這件事”。
· 直接體驗:不僅是旅行、重大事件,更是日常的細碎。
· 感官記錄:雨后泥土的氣味、夏日午后蟬鳴的質感、指尖觸摸粗糙樹皮的感覺、一口美食在味蕾上綻放的層次。這些是讓文字“活起來”的關鍵。
· 情緒檔案:失戀時心口的鈍痛、成功那一刻的眩暈感、深夜獨處的寧靜。忠實記錄情緒,就是與讀者建立共情的橋梁。
· 細節(jié)觀察:咖啡館里鄰座夫妻沉默的互動、老人顫抖的手、孩子發(fā)現(xiàn)螞蟻搬家時發(fā)光的眼睛。生活本身是最好的戲劇。
· 聽說(口述素材):這是故事的擴容器,承載著家族、地域和時代的記憶。
· 家族故事:爺爺奶奶的人生經(jīng)歷,一句老話的由來,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這些是深植于血脈的文化DNA。
· 坊間傳聞/都市傳說:帶有著地方特色和集體心理印記,是虛構創(chuàng)作的絕佳起點。
如何積累?
· 寫日記/備忘錄:不僅是記事,更是記“感”。多用感官描寫。
· 建立“靈感便簽”系統(tǒng):用手機筆記App隨時記錄轉瞬即逝的念頭、對話和畫面。
· 聊天時做個“提問者”:對別人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出真誠的興趣,追問細節(jié):“那時你感覺怎么樣?”“那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2. 二手素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手素材為我們提供了深度、廣度和技巧。它告訴我們別人如何思考、如何表達,并將我們與更廣闊的人類智慧與想象相連。
· 書籍:非虛構提供知識和思想,虛構提供敘事技巧和情感范式。
· 影視:學習節(jié)奏、畫面感、對話編排和蒙太奇敘事。
· 藝術、音樂、新聞、歷史資料:提供審美、氛圍、事實基礎和時代背景。
如何積累?
· 主題式閱讀/觀看:想寫某個主題(例如“孤獨”),就集中看相關的小說、論文、電影、畫作。
· 帶目的拆解:不要只看熱鬧。分析你喜歡的作品:它的開頭怎么抓人?沖突怎么構建?好的比喻妙在哪里?
· 建立素材庫:用筆記工具(如Notion、印象筆記)分門別類地收藏摘抄、讀后感、觀后感。標簽至關重要(如#絕妙比喻 #人物塑造 #環(huán)境描寫)。
---
如何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從觀察到創(chuàng)作的四步法
“有心”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一種主動的修煉。
1. 觀察與記錄(采集):放下手機,調動所有感官去沉浸式生活。像一臺靈敏的雷達,掃描捕捉生活中的一切信號,并即時記錄(關鍵步驟?。?br>2. 思考與追問(消化):問自己“為什么”和“這意味著什么”?這件事為何讓我印象深刻?這個人和那個人物有什么相似之處?這個現(xiàn)象背后反映了怎樣的邏輯或人性?思考是為素材注入靈魂的過程。
3. 聯(lián)想與嫁接(創(chuàng)造):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將一手素材的鮮活感與二手素材的深度/技巧相結合。
· 例子:你觀察到樓下保安總是微笑著對每個人打招呼(一手觀察),你聯(lián)想到《悲慘世界》里冉阿讓被主教救贖后成為市長的轉變(二手素材)。你可以創(chuàng)作一個關于“守護”的故事:一個曾經(jīng)犯錯的人,在一個微小崗位上用極致的熱忱守護一個社區(qū)的安寧,完成了自我救贖。
4. 轉化與表達(輸出):選擇最合適的體裁、語言和結構,將融合后的素材書寫出來。
結論
一手素材是“米”,二手素材是“廚藝”和“食譜”。
· 只有米,可能做得一頓飯,但容易單調乏味,不知如何做得更美味。
· 只有食譜,沒有米,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做不出真實的飯菜。
真正的高手,既是辛勤的農夫(用心生活,積累一手素材),又是好學的廚子(廣泛學習,鉆研二手素材),最終才能用生活的米,憑借學來的廚藝,為讀者烹制出驚艷的精神盛宴。
所以,去熱烈地生活,去貪婪地閱讀吧。你的素材庫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