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好幾遍《靜夜思》,還是記混‘舉頭望明月’和‘低頭思故鄉(xiāng)’的順序”“《三字經(jīng)》念起來像繞口令,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三年級是孩子接觸古詩文的啟蒙階段,很多孩子覺得古詩文 “難理解、難背誦”,甚至產(chǎn)生抵觸心理。其實,古詩文并非 “枯燥的文字”,而是藏著有趣的故事、優(yōu)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韻律。用對趣味方法,能讓孩子從 “死記硬背” 變成 “主動喜歡”,輕松完成古文啟蒙。
?

方法一:“故事化解讀”—— 把古詩文變成 “小電影”,理解后自然會背?
三年級孩子以 “形象思維” 為主,對 “故事” 的興趣遠大于 “文字”。把古詩文背后的故事、場景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腦海中形成 “畫面”,背誦會變得事半功倍。?
比如背李白的《靜夜思》,不要讓孩子直接機械記憶,而是先講 “故事”:“李白是唐朝的大詩人,有一天晚上,他一個人在外地,躺在床上睡不著。這時,窗外的月光照進房間,灑在地上,像一層薄薄的霜。李白抬頭看著天上的明月,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爸爸媽媽,心里特別想念他們?!?講完故事后,再逐句解釋詩句:“‘床前明月光’就是月光照在床前,‘疑是地上霜’是說李白以為那是地上的霜,‘舉頭望明月’是他抬頭看月亮,‘低頭思故鄉(xiāng)’是他低下頭想念家鄉(xiāng)?!?/span>?
孩子理解了詩句背后的 “小電影”,再背誦時,會自然聯(lián)想到畫面,比如想到 “李白抬頭看月亮”,就會記起 “舉頭望明月”,想到 “他想念家鄉(xiāng)”,就會記起 “低頭思故鄉(xiāng)”,再也不會記混順序。對于《三字經(jīng)》這類蒙學經(jīng)典,也可以拆解成小故事,比如 “昔孟母,擇鄰處”,就講孟子的媽媽為了讓孟子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三次搬家的故事,孩子聽得入迷,背誦也會更輕松。?
方法二:“韻律化唱讀”—— 把古詩文變成 “兒歌”,跟著節(jié)奏記更快?
古詩文大多有工整的韻律,把它們編成 “兒歌” 或 “說唱”,讓孩子跟著節(jié)奏唱讀,能激活孩子的 “音樂記憶”,比單純朗讀記得更牢。?
比如背駱賓王的《詠鵝》,可以用簡單的旋律(如《兩只老虎》的曲調(diào))改編:“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撥清波)?!?孩子跟著旋律唱幾遍,就能輕松記??;背漢樂府的《江南》,可以用 “拍手節(jié)奏” 朗讀:“江南 / 可采蓮(拍手兩次),蓮葉 / 何田田(拍手兩次),魚戲 / 蓮葉間(拍手兩次);魚戲 / 蓮葉東(拍手),魚戲 / 蓮葉西(拍手),魚戲 / 蓮葉南(拍手),魚戲 / 蓮葉北(拍手)?!?/span>?
還可以搜索 “古詩文兒歌” 資源,比如《唐詩聯(lián)唱》《三字經(jīng)兒歌》等,讓孩子跟著專業(yè)的音頻唱讀。音樂的韻律能降低背誦難度,讓孩子在 “唱歌” 的快樂中記住古詩文,甚至會主動跟著節(jié)奏哼唱,慢慢愛上古詩文的韻律美。?
方法三:“場景化演繹”—— 把古詩文變成 “小劇場”,動手動嘴記得牢?
三年級孩子喜歡 “角色扮演”,把古詩文的場景 “演出來”,讓孩子在動手、動嘴、動身體的過程中記憶,能讓背誦變得有趣又深刻。?
比如背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可以和孩子一起 “演小劇場”:?
- 家長扮演 “村里的老人”,孩子扮演 “賀知章”;?
- 家長說:“你是誰呀?看著有點眼熟,卻想不起來了?!保▽?“兒童相見不相識”);?
- 孩子說:“我是賀知章呀!我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現(xiàn)在回來啦!”(對應 “笑問客從何處來”);?
- 再一起念出全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span>?
背《池上》時,孩子可以模仿 “小娃撐小艇” 的動作(雙手做劃船狀),念到 “偷采白蓮回” 時,做 “偷偷摸摸” 的表情,念到 “不解藏蹤跡” 時,攤開雙手表示 “不知道”,念到 “浮萍一道開” 時,用手在身前 “劃開”,模擬浮萍分開的樣子。?
場景化演繹能讓孩子 “全身心投入”,通過動作和表情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甚至會因為 “演得好玩” 而主動重復,背誦自然變得輕松。?
方法四:“可視化繪畫”—— 把古詩文變成 “圖畫”,用畫面輔助記憶?
很多古詩文都有鮮明的畫面感,讓孩子把詩句 “畫出來”,能將 “文字記憶” 轉(zhuǎn)化為 “圖像記憶”,記得更持久。?
比如背楊萬里的《小池》,讓孩子在紙上畫:“泉眼無聲惜細流” 畫一個小泉眼,流出細細的水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畫一棵大樹,樹蔭倒映在水里;“小荷才露尖尖角” 畫一片剛長出的小荷葉,露出尖尖的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畫一只蜻蜓停在荷葉尖上。孩子畫完后,看著自己的畫,逐句對應詩句,很快就能背下來。?
背《山行》時,孩子可以畫 “彎曲的山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繚繞的山”(白云生處有人家)、“紅色的楓葉”(停車坐愛楓林晚)、“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霜葉紅于二月花)。繪畫的過程也是孩子理解詩句的過程,而畫出的圖畫會成為 “記憶錨點”,孩子忘記時,看到圖畫就能想起對應的詩句。?
方法五:“生活化應用”—— 把古詩文變成 “日常對話”,在使用中鞏固?
讓古詩文 “走進生活”,在日常場景中引用詩句,能讓孩子感受到 “古詩文有用、有趣”,從而主動記憶和運用。?
比如傍晚看到晚霞,可以問孩子:“你看天上的晚霞真美,還記得‘夕陽無限好’下一句是什么嗎?”(引導孩子說出 “只是近黃昏”);?
看到孩子幫媽媽做家務,可以說:“你真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里說的,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孩子呀!”;?
春天看到花開,可以和孩子一起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保虾迫弧洞簳浴罚?。?
生活化應用能讓古詩文 “活起來”,孩子會發(fā)現(xiàn) “原來古詩文就在身邊”,不再覺得它是 “遙遠的文字”,而是能表達自己感受的 “工具”。在不斷的應用中,孩子會自然鞏固記憶,甚至會主動在生活中引用詩句,真正實現(xiàn) “學以致用”。?
三年級古文啟蒙,核心不是 “背會多少首”,而是 “培養(yǎng)興趣、建立好感”。用故事化解讀幫孩子理解,用韻律化唱讀降低難度,用場景化演繹增加趣味,用可視化繪畫輔助記憶,用生活化應用鞏固成果,孩子會慢慢發(fā)現(xiàn) “古詩文真有趣”,從 “怕背” 變成 “愛背”,為以后的古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