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中小銀行加速處置不良資產,是多重風險因素交織下的必然選擇,也反映出其資本約束、監(jiān)管趨嚴與經營模式缺陷的集中爆發(fā)。這一現(xiàn)象背后既有短期“生存壓力”,也有長期“轉型倒逼”,未來必須通過“政策松綁+技術賦能+機制重構”組合拳,才能真正走出“越處置越多”的怪圈。
一、現(xiàn)象本質:從“可選項”變?yōu)椤吧谰€”
1. 不良“雙升”與資本“雙降”并存
2024 年上半年,全國中小銀行核銷不良資產 6700 億元,同比多核銷 1640 億元,創(chuàng)下同期歷史新高;但同期 61 家非上市中小銀行不良率仍逆勢上揚,部分農商行突破 4%,高于行業(yè)均值 1.75% 的兩倍以上。與此同時,平均資本充足率已降至 10.2%,逼近 10.5% 的監(jiān)管紅線,內源補充能力幾乎枯竭。
2. 監(jiān)管“穿透式”問責,讓“賬面游戲”難以為繼
2024 年三季度,銀保監(jiān)會針對不良資產違規(guī)開出的罰單環(huán)比大增 80%,涉及“虛假出表、重組掩蓋、違規(guī)上調分類”等套路,贛州銀行、九江銀行單家被罰 5 次以上。過去靠“時間換空間”的隱蔽手段,在會計審慎性新規(guī)(IFRS9)和現(xiàn)場檢查“雙罰制”下,被迫加速浮出水面。
3. 經濟區(qū)域分化,導致“小客戶”風險率先暴露
中小銀行 70% 以上信貸投向縣域小微、城投和按揭客戶。2023 年以來,三四線城市商品房銷量平均下滑 30%,尾部城投非標違約率升至 6.8%,直接帶動抵押貸款逾期 60 天以上余額同比增長 22%。客戶體量小、抵押物折價高,導致“冰棍效應”顯著:越捂越化。

二、深層原因:三道“結構性裂縫”
1. 資本裂縫:盈利能力弱導致“核銷不起”
2023 年城商行、農商行平均 ROE 為 6.1%、5.4%,僅為國有大行的一半;而每核銷 1 元不良貸款需消耗約 1.5 元稅前利潤,大量機構“虧損不起”,只能被動展期或隱藏。
2. 制度裂縫:風險定價與處置手段“雙缺位”
內部評級模型缺失,導致前期“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逆向選擇;當風險暴露后,又缺乏資產證券化、債轉股、互聯(lián)網(wǎng)拍賣等市場化工具,只能“一賣了之”,造成回收率低于 20%。
3. 生態(tài)裂縫:不良資產市場“小、散、弱”
全國 930 家開立銀登中心賬戶的機構中,中小銀行占 8 成,但成交占比不足 25%,且平均折扣率僅 0.4 折;大量資產包因“估值分歧大、信息披露少”而流拍。區(qū)域 AMC 數(shù)量雖擴容至 60 家,但平均注冊資本僅 30 億元,承接能力有限。

三、未來路徑:從“被動賣包”到“主動經營”
1. 政策端:擴大“可處置資產”邊界
2024 年 11 月金融監(jiān)管總局新版《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yè)務管理辦法》,首次把“重組資產、信用減值資產、賬銷案存資產”納入收購范圍,并允許采用分期付款、反委托清收等結構,實質為中小銀行“提前出表”打開通道,預計可釋放 5000 億元級別的潛在市場空間。
2. 技術端:打造“數(shù)字不良資產工廠”
運用大數(shù)據(jù)+AI 建立“一戶一策”定價模型,可將盡調時間從 30 天壓縮至 7 天,回收率提升 8–12 個百分點。浙商銀行、寧波銀行等已試點“區(qū)塊鏈+阿里拍賣”模式,將個人消費類不良資產拆分成 1000 元起投的小包,平均溢價率提高 15%。
3. 機制端:重構“三道防線”與考核體系
前臺客戶經理實行“利潤分成+風險倒扣”,中臺風控引入“動態(tài)撥備池”,后臺審計建立“終身問責檔案”,把不良資產處置回收額計入 KPI,而非單純看不良率。廣州銀行通過該機制,2023 年不良資產現(xiàn)金回收率同比提升 18%,而同期新發(fā)生不良下降 25%。
4. 生態(tài)端:推動“銀政保資”四方聯(lián)動
省級政府牽頭設立 100 億元規(guī)模“不良資產紓困基金”,引入保險資金、產業(yè)資本作為劣后,銀行按 1:1 讓渡收益權,實現(xiàn)“批量買斷+反委托+重組盤活”。山東、四川試點 12 單,涉及不良資產 430 億元,整體回收率達 42%,比傳統(tǒng)轉讓高 20 個百分點。

結語
中小銀行不良資產問題不是簡單的“多賣幾個包”,而是經營模式、風險文化與資本約束的系統(tǒng)重構。只有讓“不良資產”從負債端的黑洞變成資產端的富礦,才能真正實現(xiàn)“風險出清—資本回血—信貸再生”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