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文軍
2006年,我有幸走進了深圳第二屆文博會,這段經歷,直到現在想起來,依舊清晰動人。
還記得去深圳的那個晚上,飛機在雨層里穿來穿去,顛簸得厲害,心里也跟著緊了幾分。等終于落地深圳機場,外面正下著瓢潑大雨,仿佛要把一路的疲憊都沖刷干凈??蓻]想到,第二天文博會一開幕,天就放晴了——雨過天晴的深圳,好像特意為這場文化盛會換上了清爽的模樣。
走進展館,眼前的景象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各個攤位萬紫千紅、異彩紛呈,各類展品、藝術品擺得滿滿當當,琳瑯滿目;還有各樣的表演輪番上演,形式層出不窮,讓人看得挪不開眼。也就是在這時候,作為河南人,一個念頭格外強烈:我們河南的文化創(chuàng)意,藏著太大的潛力了!
要知道,河南是中國文化的發(fā)源地啊,黃河文化一步步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就像我們的"重陽妙妙游""端午妙妙游",還有各類帶著河南特色的文化節(jié)目,本身就滿是魅力。要是能好好挖一挖、創(chuàng)創(chuàng)新,這些文化寶藏一定能煥發(fā)出更亮的光彩。
文博會結束后,我特意去看了深圳的幾處地標:那尊"拓荒牛"雕塑,透著一股子敢闖敢拼的勁兒;還有鄧小平同志的雕塑,看著它,心里滿是崇敬。再到錦繡中華逛一逛,感受著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情,更忍不住想起:眼前這座繁華的現代化都市,800多年前還只是個小漁村啊!
這一切的改變,離不開總設計師。是他為中國的改革發(fā)展畫下了宏偉藍圖,讓中國一步步打開大門、穩(wěn)步向前,讓中國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這段深圳之行,不只是看了一場文博會,更讓我摸到了文化的溫度,看到了改革的力量。直到現在我都堅信,咱們河南的文化一定能走得更遠,中國也會在改革開放的路上,闖出讓世界驚嘆的新未來!
作者簡介:高文軍,生于1957年11月,漢族,河南省唐河縣人,大專文化。曾任唐河縣委對臺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唐河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常務副部長;中共唐河縣委第九屆、十屆候補委員、委員。在各級黨報刊發(fā)表對內對外宣傳稿近千篇。著有《新聞構思與寫作》、《劇作選》、巜民俗體育》、《馮友蘭家族文化叢書》、《哲學大家馮友蘭》等書籍。先后獲得《農民日報》社1995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榮獲"河南省優(yōu)秀通訊員"和南陽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