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申花在主場被山東泰山3比3逼平,“想一了百了”的斯盧茨基破防了。他遭遇了太多的打擊,感覺事情已經(jīng)超過了他能控制的范圍。
不過這名教練或許沒有意識到,申花走進死胡同的原因就是他自己。相比之下,劉若釩在上海海港踢得風生水起,學會了無球移動,讓這名天賦很高的技術流球員明白了自己的前進道路。從本質上講,這就是一名主帥,對于球隊長期發(fā)展帶來的不同影響。

看申花比賽,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太依賴于身體對抗、跑動和沖擊力。當然這跟斯盧茨基日常訓練水平不低有關系,但這種榨干球員身體機能的踢法,很難延續(xù)太長時間。
從謝鵬飛、阿馬杜、米內羅、路易斯到李可連續(xù)重傷,這并非只是偶然。斯盧茨基要求球員盡可能長時間的高強度沖刺跑,或許能延續(xù)1-2個賽季,但球員終究會疲勞。
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最終都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也就有了本賽季眼看著距離冠軍越來越近,結果卻在最熱的夏天開始了崩盤。

吳曦和于漢超過去幾年頻繁救主,其實也是建立在團隊整體高效率的跑動和身體對抗的基礎上,帶來老將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對局面的判斷能力,抓住致命一擊的機會。
當申花傷病開始變多,于漢超出場時間越來越提前,他的魔力就會越來越少。畢竟申花很多的逆轉,是建立在“無法無天”的對抗和“不知疲倦”的跑動上。
當球隊在下半程黃牌數(shù)變多,當“興奮劑檢查”被重點提起,申花由盛轉衰的背后,有太多的原因在其中。

相比斯盧茨基“自殘式”管理,穆斯卡特給上海海港打造的一個動腦的跑動體系。可以看到上港球員的沖刺跑數(shù)量和比例沒有那么夸張,但是無效跑動減少之后,技術流球員反倒是能夠各司其職,找尋到自己的最佳定位。
哪怕一直被詬病半數(shù)球員只有60-70分鐘的體能,但是穆斯卡特卻依舊能夠捏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戰(zhàn)術,這就是主帥的功力。

當然上海海港也有自己的缺陷,就是沒有了大小王之后,面對僵局能夠硬鑿的球員少了。當下或許只有加布里埃爾和維塔爾相對靠譜,但他倆也有各自的缺陷。
加布里埃爾身體素質終究差口氣,一條龍容易被犯規(guī)。維塔爾其實面對僵局時,本賽季也曾經(jīng)多次成為關鍵的進攻發(fā)起點。

不過維塔爾最大的缺陷,是他踢球有點太本分,用一句滬上俚語來形容,就是“不夠要”。如果他更多接管球權,更獨斷一些來發(fā)起進攻,或許能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但可能是之前的職業(yè)生涯,“當小弟”成為習慣,讓維塔爾很多時候不愿意自己主導進攻,反倒是顯得不溫不火。

不過無論如何,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就是,如果申花繼續(xù)信任斯盧茨基,球隊的傷病只會越來越多,未來的路會越走越窄。
與之相反的,上海海港如果可以長期留住穆斯卡特,球隊的未來會更加光明,球風會更大氣,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球員可以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