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這次跑步又沒拿到名次,他們都跑得好快……”8 歲的小遠耷拉著腦袋,攥著皺巴巴的運動會參賽證,聲音里滿是失落??粗杭t的眼眶,我沒有說 “沒關系,下次努力就好”,而是蹲下來握住他的手:“媽媽看到你拼盡全力跑到了終點,哪怕沒拿到名次,這份堅持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聽到這話,小遠的眼淚慢慢收了回去,過了一會兒小聲說:“那下次我再練得快一點,說不定就能追上他們了?!?/span>

這一幕讓我想起小遠剛上小學時的樣子:那時的他特別 “玻璃心”,搭不好積木會摔零件,被老師批評一句會哭好久,甚至因為怕犯錯,連課堂舉手發(fā)言都不敢。而如今,他能坦然面對失敗,還愿意主動嘗試改進,這份內(nèi)心的成長,并非天生使然,而是藏在無數(shù)個 “鼓勵與引導” 的瞬間里。我漸漸明白,養(yǎng)出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不需要多么驚天動地的教育,父母每一次用心的鼓勵、智慧的引導,都是為孩子撐起的 “保護傘”,幫他在成長路上抵御挫折、積攢勇氣,長成能直面風雨的模樣。
第一步:用 “接納式鼓勵”,接住孩子的情緒,筑牢內(nèi)心 “安全感地基”
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并非不會難過、不會害怕,而是知道 “自己的情緒會被看見、被接納”。很多時候,家長習慣性用 “別哭了”“要堅強” 否定孩子的情緒,卻不知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把負面情緒壓在心里,慢慢變得不敢表達、缺乏安全感。真正的鼓勵,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幫他建立 “我是被愛的,我的感受很重要” 的信念 —— 這是內(nèi)心強大的 “第一塊基石”。
小遠剛學騎自行車時,因為平衡感不好,摔了好幾次,最后干脆把自行車扔在一邊,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再也不學了,太難了!” 我沒有催他 “起來繼續(xù)練”,而是走過去坐在他身邊,輕輕拍著他的背:“摔疼了吧?連續(xù)摔好幾次,肯定特別委屈,想哭就哭一會兒,媽媽陪著你。” 等他哭聲小了,我才指著他的膝蓋說:“你看,剛才摔的時候你下意識用手撐住了身體,這個反應特別棒,說明你很會保護自己呀!”
聽到這話,小遠愣了一下,摸了摸膝蓋說:“真的嗎?可是我還是沒學會騎車?!薄爱斎皇钦娴模 ?我接著說,“剛開始學騎車的小朋友都會摔,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摔的次數(shù)比你還多呢。我們可以先休息 5 分鐘,等你準備好,媽媽陪著你慢慢練,哪怕今天只多騎 1 米,也是進步呀?!?后來,小遠擦干眼淚重新扶起自行車,雖然還是會摔,但再也沒說過 “放棄” 的話。
其實,孩子遇到挫折時,最需要的不是 “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 “被理解的溫暖”。當我們說 “我知道你很難過”“這件事確實讓人委屈”,就是在告訴孩子 “你的情緒是正常的,不用藏著掖著”;當我們在接納情緒后,再用具體的細節(jié)肯定他的努力(比如 “你剛才堅持嘗試了 3 次,特別有毅力”),而非空泛的 “你真棒”,孩子會感受到 “即使我沒做好,媽媽依然看到了我的付出”,這份安全感,會讓他有勇氣面對接下來的挑戰(zhàn)。
第二步:用 “賦能式引導”,放手讓孩子嘗試,積累 “我能行” 的底氣
內(nèi)心強大的核心,是 “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問題”。很多家長習慣替孩子包辦一切:怕孩子系不好鞋帶就幫他系,怕孩子做不好作業(yè)就替他檢查,卻不知這種 “過度保護” 會讓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慢慢變得依賴、自卑,覺得 “我什么都做不好”。真正的引導,是學會 “適度放手”,在安全的范圍內(nèi)讓孩子自己嘗試,在 “做成功” 的體驗中積累 “我能行” 的底氣 —— 這是內(nèi)心強大的 “能量來源”。
小遠上二年級時,老師布置了 “幫家人做一件家務” 的作業(yè)。他興奮地說要幫我洗碗,我沒有因為 “怕他打碎碗、洗不干凈” 而拒絕,而是給了他一個小圍裙、一雙防滑手套,站在旁邊耐心引導:“你看,先把洗潔精擠在海綿上,輕輕搓出泡沫,再順著碗邊擦,最后用清水沖干凈就好啦?!?剛開始,小遠洗的碗上還沾著飯粒,水也濺得滿地都是,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指著最干凈的一個碗說:“你看這個碗洗得多亮,比第一次洗的時候進步太多了!下次我們可以試著把水開小一點,這樣就不會濺出來啦?!?/span>
第二次洗碗時,小遠果然記得把水流調(diào)小,雖然還是有些地方?jīng)]洗干凈,但他主動說:“媽媽,我再重新沖一遍,肯定能洗得更干凈!” 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突然意識到,讓孩子自己嘗試,哪怕做得不完美,也是在給他們 “證明自己” 的機會。后來,小遠不僅學會了洗碗,還主動承擔了倒垃圾、整理書桌的任務,每次做完都會驕傲地說:“媽媽,你看我能做好這么多事!”
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的 “腳手架”:在他需要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比如講解方法、示范動作),但不替他完成;在他做得不夠好時,用 “下次可以試試這樣做” 代替 “你怎么連這個都做不好”。當孩子在一次次嘗試中學會系鞋帶、整理書包、解決和同學的小矛盾,他會慢慢相信 “我有能力做好這些事”,這份自信,會讓他在面對更大的挑戰(zhàn)時,敢于說 “我可以試試”。
第三步:用 “成長式引導”,陪孩子直面挫折,培養(yǎng) “抗挫力” 鎧甲
成長路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考試失利、比賽失敗、和朋友鬧矛盾…… 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能在挫折中汲取教訓,而不是被挫折打倒。很多家長看到孩子遇到困難,會下意識說 “這有什么好難過的”“別往心里去”,卻不知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覺得 “我的感受不被理解”,甚至會懷疑 “是不是我太脆弱了”。真正的引導,是陪孩子一起直面挫折,幫他把 “這次沒做好” 轉(zhuǎn)化為 “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培養(yǎng) “抗挫力” 鎧甲 —— 這是內(nèi)心強大的 “防護盾”。
去年,小遠報名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為了這幅畫,他每天放學后都要畫一個多小時,從構思到上色都格外用心??杀荣惤Y果出來,他只拿到了鼓勵獎,看到其他同學捧著一等獎證書,小遠躲在房間里偷偷哭了,說:“早知道我就不參加了,畫得這么差,太丟人了。”
我沒有說 “沒關系,重在參與”,而是坐在他身邊,拿出他的畫說:“媽媽記得你為了畫好這片星空,特意查了怎么調(diào)顏色,還練習了好多次,對嗎?你看這棵樹的樹枝,畫得特別有力量,就像你平時跑步一樣有勁兒?!?小遠抬起頭,眼里還含著淚:“可是他們畫得比我好太多了?!薄笆茄剑@次比賽有很多厲害的同學,他們可能練習的時間更久,或者有不一樣的想法?!?我接著說,“那我們要不要看看一等獎的作品,找找他們畫得好的地方,說不定下次你能畫出更棒的畫呢?”
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在網(wǎng)上找了比賽獲獎作品,小遠發(fā)現(xiàn)一等獎的畫在 “細節(jié)” 上更豐富 —— 比如在星空里加了流星,在樹下畫了小動物。他若有所思地說:“原來可以加這些小細節(jié),下次我也要試試!” 后來,小遠不僅沒有放棄繪畫,還主動報了美術興趣班,遇到畫畫難題時,會笑著說:“沒關系,多練幾次肯定能做好。”
面對孩子的挫折,家長要學會做 “陪練員”:先共情他的失落(“努力了這么久卻沒拿到好結果,肯定特別失望”),再引導他客觀分析問題(“我們一起看看哪里可以改進”),最后和他一起制定改進計劃(“下次我們可以提前練習,多嘗試幾種方法”)。當孩子明白 “挫折不是對我的否定,而是讓我變得更好的機會”,他會慢慢學會在挫折中成長,即使遇到更大的風雨,也能笑著說 “我能應對”。
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都有 “被愛包裹” 的底氣
如今的小遠,已經(jīng)成了班里公認的 “勇敢小男子漢”:運動會上即使落后也堅持跑完,考試沒考好會主動分析錯題,和同學有矛盾會試著自己溝通解決。有次我問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不怕嗎?” 他笑著說:“怕呀,但我知道媽媽會陪著我,而且我覺得自己能做好!”
聽到這話,我突然眼眶發(fā)熱。原來,養(yǎng)出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教育方法,只需要在他難過時說一句 “我懂你”,在他嘗試時說一句 “我相信你”,在他受挫時說一句 “我們一起想辦法”。這些看似簡單的鼓勵與引導,就像一把把 “保護傘”,幫孩子擋住自卑、脆弱、退縮的 “風雨”,讓他在愛與信任中,慢慢長出自信、勇敢、堅韌的 “鎧甲”。
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為 “內(nèi)心強大者” 的潛力,而父母的角色,就是做那個 “撐傘人”—— 不用替他遮掉所有風雨,而是讓他知道 “即使遇到風雨,爸爸媽媽也會陪著你,幫你學會自己撐傘”。當孩子在一次次鼓勵與引導中,感受到 “我被愛、我能行、我可以變得更好”,他自然會成長為能直面人生風雨、內(nèi)心充滿力量的模樣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