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是第26個“世界急救日”,今年主題為“急救與氣候變化”。當前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fā),成為急救技能的“新戰(zhàn)場”。江蘇省中醫(yī)院急診科副主任中醫(yī)師黃洋強調,掌握正確急救知識不再是“附加技能”,而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生存素養(yǎng)。
溺水急救
救援者需先確保自身安全,再將溺水者救上岸。若溺水者無心跳呼吸,立即清除其口鼻異物、開放氣道,按30次胸外按壓(深度5~6厘米,頻率100~120次/分鐘)加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循環(huán)進行心肺復蘇,直至120抵達。若溺水者有呼吸和心跳,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防嘔吐物誤吸,注意保暖并盡快送醫(yī)。
中暑急救
立即將患者轉移至通風陰涼處或有空調的房間,讓其平臥并解開衣領、腰帶等束縛衣物。用濕毛巾或冰袋敷患者額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加速散熱,少量多次給患者喂服涼白開或淡鹽水。若患者癥狀無改善、體溫持續(xù)升高或出現(xiàn)抽搐、昏迷,立即呼叫急救人員送醫(yī)。
觸電急救
應立即切斷電源,若無法關閉電源,用干燥木棍、竹竿、橡膠制品等絕緣物品將觸電者與電源分開,切勿直接用手拉扯。將觸電者轉移至遠離電源的干燥安全環(huán)境,判斷其生命體征,無生命體征則立即心肺復蘇并撥打120。若觸電者有電擊傷創(chuàng)面,用干凈紗布或毛巾覆蓋傷口,等待專業(yè)醫(yī)護處理。
骨折與外傷急救
如果遇到疑似骨折的情況,不要隨意搬動傷員,就地用木板、樹枝、硬紙板等制作簡易夾板,固定范圍需超過骨折部位上下兩個關節(jié)。
有外傷出血時,較小傷口用干凈紗布或毛巾按壓5~10分鐘止血;較大傷口或動脈出血,采用指壓止血法(手部按橈動脈、小臂按肱動脈、大腿按股動脈等),并盡快用繃帶或布條包扎。
心跳呼吸驟停急救
“心跳呼吸驟??胺Q臨床上威脅生命的‘終極急癥’。” 黃洋醫(yī)生強調,其核心表現(xiàn)可概括為 “三無”:無意識、無心跳、無呼吸。普通人可通過簡單方法快速(5~10秒)識別——呼喊并輕拍患者雙肩判斷是否有意識;觸摸頸部的頸動脈搏動判斷是否有心跳;觀察胸部是否有起伏、貼近口鼻感受是否有氣流判斷是否有呼吸。
“一旦確認心跳呼吸驟停,必須立刻行動,搶救的核心就是‘分秒必爭’。” 黃洋醫(yī)生明確指出,應立即在現(xiàn)場開展高質量心肺復蘇(主要包括胸外心臟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同時讓身邊其他人立即撥打 120急救電話,尋求專業(yè)醫(yī)療支援。他特別提醒,大腦對缺氧的耐受極限僅為4~6分鐘,且腦細胞一旦壞死便不可再生,患者也可能進入“植物人”狀態(tài)。
針對突發(fā)心跳驟停的原因,黃洋醫(yī)生解釋,絕大多數(shù)心跳驟停都與心臟疾病相關,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因此,他特別警示兩類人群需提高警惕:一是已確診心臟病的患者;二是存在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