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號共讀人:牛亞群(令顏)
今天讀了一首哀婉的小詩《涉江采芙蓉》,我們把這首詩拆分成三幕來欣賞。
第一幕:“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
在《靜女》中有女子采荑草送給心儀的人,同樣在這首《涉江采芙蓉》也有這樣的采蓮花、采芳草的動作。由此可見,古詩詞中采花花草草送給喜歡的人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情感的方式。
那句“采之欲遺誰?”,好像不知道要送給誰,說實話,不是不知道,是一種故意為之的感嘆。因為那個心心念念的人在心里,想見見不到,采了美麗的花花也不能送給他(她)。
大師沈嘉柯老師的歸納總結(jié)也很絕,他說這里讓我們看到了千百年來的詩歌傳統(tǒng)——明知故問。這也是詩的本質(zhì),婉轉(zhuǎn)曲折才有詩。只有經(jīng)歷過非常具體的思念,才有那種難以遏制的沖動。
第二幕:“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div>
這一幕馬上對“采之欲遺誰”作了解答,“我”采的美麗花草想要送給遠方的那個他(她),他(她)也在望著故鄉(xiāng)吧!當(dāng)然這是作者想象的畫面。
由此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中國詩的特征——明知故問帶來的表達效果是為了突出那份深遠的憂傷。
在交通工具沒有如今這么發(fā)達的以前,面對極其遙遠的路途,都得走上很久很久。在古時候去了太遠的地方,這一路上遇到的風(fēng)險也有很多,戰(zhàn)亂、疾病、意外事故,隨時能奪取旅人的生命。
每一次的別離都可能是生離死別,想到這里,推己及人,自覺沉重。
第三幕:“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div>
上一幕全是“我”采花之后想象的畫面,這一幕回到了現(xiàn)實。他(她)心中滿是悲傷,想到那些不確定因素,涌起一陣陣失望。他(她)看到了結(jié)局就是憂傷終老、至死方休。
整首詩并沒有交代那個“在舊鄉(xiāng)”和“去遠方”的人是男子還是女子,二者都有可能。書中結(jié)尾說道:“世人覺得這首詩的主角必定是一個女子。也許是因為在漫長歷史上,女子情深而男兒薄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
不管故事的主角是男子還是女子,我們都了解了一首婉轉(zhuǎn)曲折的詩,這也是詩的本質(zhì)。
評論2

豫采
1
好文采
河南許昌
3天前

happy day
1
真有意境
廣東汕頭
3天前